女性体寒血瘀越来越普遍而体寒血瘀简直万病之源会引起生理痛、肥胖等诸多疾病。腰痛、关节痛、神经痛等“疼痛”经常会随着体寒出现。
而这些疼痛通过洗澡、桑拿或热敷使身体暖和起来之后基本都会减轻。另外有时疼痛部位会发热这也身体本身试图通过发热变暖缓解疼痛表现。
《医学准绳》曰:
“夫饮食起居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
”这些都指出瘀血与疾病相互关联。
艾灸气血运行发动机气血运行好滋养五脏赶走体内湿寒。
《本草从新》云:
“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
作用: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作用。
主治疾病:
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此外椎穴有明显退热作用艾灸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防治。
定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寸距胫骨前缘横指按压有明显酸涨感。
作用:
足三里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穴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
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良、食欲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
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
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定位:
关元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小手指下缘处取穴。
主治疾病:
元气亏损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
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疾病如月经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
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作用:
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主治疾病:
对消化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作用。
定位: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寸。
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作用:
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胃募穴因此对于六腑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主治疾病:
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
现常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切脾胃之疾无所疗。
定位:
太溪足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
作用: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腧穴。
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肾阴阳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主治疾病:
肾阴足阴虚火旺导致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肢冷、下肢水肿等疾病。
方法:
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作用:
因本穴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
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也们体动力之源。
主治疾病:
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调、经痛、宫寒孕等虚寒症状。
艾灸治疗体寒穴位多且分散、复杂所以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顺序进行这样顺序对于经络顺畅有很重要作用。
必须注意施灸时间要饭前空腹时和饭后立即施灸。
空腹施灸恐体担住饭后施灸则会影响艾灸效果。
最好白天艾灸如果实只有晚上有时间也尽量点前完成。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要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能收到预期效果。
体位要适合艾灸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效果。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以后再加剂量。
要开始就剂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