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老得快,有这10个症状说明你肾虚了!你还不知道?


肾是人的生命根源



肾的健康直接决定了人的健康。许多衰老和疾病都于肾脏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各种类型的肾虚都不可以掉以轻心。若不及时进行相应的调理治疗,就会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女性也会衰老的更快。


“年龄和时间”绝不是我们衰老的原因,比如我们常见到一些50岁的人甚至比40岁的还显得年轻有活力、身体好。


人衰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肾虚!


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以及水液代谢等的功能,在道医中有说法将肾称作“先天之本”。肾亏会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所以养肾是抗衰防老的重点!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精血不足,黑发不生。


体内肾气的盛衰在外部的表现能从头发上显露出来。


中医有“肾虚乃百病之根”以及“久病及肾”的说法。可见由于肾疲劳引起的肾虚是我们很多疾病产生的根源。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肾虚可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全身各系统的疾病都会引起肾脏的损害。


常有言,十肾九虚。



人们都知道,为了确保出行安全,汽车行驶一段时间需要保养一次。人的肾脏是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本,那么,你的肾脏多长时间保养一次?


肾脏疲劳了有什么症状?你知道吗?


自己测试一下,你的肾疲劳了吗?


肾疲劳自测



1、白发、发质枯黄,洗头时脱发多。


2、常有腰酸背痛的感觉,全身无力,易疲劳、易困倦,休息后不能缓解。


3、睡眠不好或经常做梦,晨起仍觉很累。


4、怕风吹、怕冷、冬季更明显。


5、手不能提重物,走路长或上楼常感觉双腿无力,足跟疼。


6、经常头晕、耳鸣、牙齿松动。


7、记忆力下降,总想闭目养神,不愿思考问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8、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小便无力,总有排不尽的感觉。


9、男性性功能减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质量不高。


10、女性月经不调,生育与性能力下降。


如果你有以上1-2种症状,就说明您的肾脏已经发出了警报:这时候“肾脏”要开始调养了。


冬季的到来,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秋冬季逐渐寒冷干燥,疾病多发,而寒冷袭人最易伤肾。


冬季就要做好补肾养肾的工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是自然界万物封藏的季节,而肾脏在五行属水,为阴藏,故在冬季正是养护肾脏最佳时期。


不仅能增强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而且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延缓衰老。



防肾虚养成三习惯


1、喝杯枸杞茶


如果前一晚因为工作熬夜了,桌旁可备上一杯枸杞茶(每天20克左右枸杞)。


注意: 由于它温热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喝。



2、三穴按摩护腰部


①每天用手掌顺时针按揉约气海穴、关元穴30次;
②每天用手掌拍打肾俞穴约100次。

3、每天早晚搓脚心


用手按压涌泉穴,使脚心发热,建议早晚搓脚心1次,左右脚各按100次。


艾灸养


艾属纯阳之物,可以温经通络,取以下穴位灸可达到补肾的效果:


足三里: 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三阴交: 温肾健脾、祛湿利水、调经止痛。



神阙: 温阳益气、补肾健脾。



关元: 温肾健脾、补益固脱、散寒止痛、调经养血、保健延年。



气海: 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注意: 阴虚者慎用,孕妇禁用。


肾俞: 肾,肾脏也; 俞,输也。 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



太溪: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艾灸是个方便易行的养生治疗方法,使用艾针灸15-20分钟, 



温馨提示:


虽然人人都知道补肾的重要性,可惜遗憾的是很多人对这个知识一知半解,如何补,补到什么程度,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普通人几乎全是一知半解。


对补肾还有一个极大的错误看法,那就是很多人补肾是为了在床上获得片刻的鱼水之欢,却很少有人能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去补肾。


另外,肾虚需要对症用药。然而绝大部分人盲目乱吃药补肾,最后肯定失败。


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了绝大多数的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补肾,最终几乎很少有人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小贴士


要想补肾能补进去,首先得要有好脾胃。如果体内有湿气,脾虚湿盛,则脾失健运,无法把水谷精微输送到身体各处。所以,补肾之前,既要祛湿,还要养脾胃,袪湿非豆苓饮莫属。


还记得之前每次上厕所都得半小时左右,搭配豆苓饮喝了一段后,我明显感觉自己大便干结情况好了很多,排便通畅,而且之前鼓鼓胀胀的小肚腩也下去了,精神状态很好,真心觉得不错。

强肾灸

¥98.00 ~¥700.00

立即购买

八个牡蛎牡蛎白芷粉

¥196.00 ~¥1400.00

立即购买


上一篇:晚睡+晚起=双杀阳气!补救方法赶紧用起来!
下一篇:武汉新型肺炎新增多例,日常生活应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