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4处,一年病痛全无!捂哪里?捂多久?怎么捂?快来了解一下!
春天是温度变化比较明显的季节,特别是最近天气忽冷忽热,非常容易导致季节性流感。我国疫情正在积极防控当中,以不为国家抗疫添堵为目的,我们确实应该积极做好春季养生!
![](https://singlepagepic.qiniu.soqi.cn/weixin_LTQ2MzUxMTUwOQ==1.jpg)
有句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大家应该都明白春捂的好处,但“捂”的位置很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
春季温度变化,冷热不定,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此时养生非常简单,只要捂对地方,事半功倍。
人体正常温度在37度左右,要保持恒定温度,靠两个方面:
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容易让风邪入体,此时最容易感冒。
其次,现代人因为饮食、作息等问题特别容易有湿气重的问题,特别是南方地区,痰湿体质的人十有八九。此时的你我,就是一个定时炸弹,稍有不慎,风邪入体,就因为寒湿问题感冒了。
像一些季节性比较明显的病症,比如支气管炎、风湿骨痛、关节炎都很容易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而不断。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
“最近医院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冷空气刺激是主因,尤其是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因为血管硬化更为严重,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梗塞”。
一般情况下,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不适应而受寒,从而诱发疾病。
把握好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捂不是让你每天穿得像个大白胖子一样,圆滚滚的。春捂其实也有技巧,以下4个春捂重点要好好记住:
一、手腕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
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 所以春捂第一个关键部位,必须是手腕。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特别是男性,现代男性因为熬夜、抽烟酗酒、房事过度特别容易引起肾阳虚。广大男性朋友要注意了,春捂可不是女人的专利哦!
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腿部是多条经络的汇聚之处,肝、脾、肾、膀胱、胃、胆六经都从脚踝之处经过,可想而知腿部保暖对于我们日常养生有多么重要。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穿露脚踝的裤子,长期这样体内阳气损耗严重可真不是盖的。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比如月经不调、乳腺结节等,都和身体受寒,体内积瘀有莫大关系,直接原因就是小腿受寒了!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艾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肠道病证;中风脱证,虚脱;水肿,小便不利。
特别是在春季气温变化大,腹泻、呕吐等肠胃问题都可以用艾灸熏烤神阙穴,帮助身体回复阴阳平衡。
我们在很多灸疗方案里面都会发现神阙穴,由此可见神阙穴在中医里“地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