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艺术的文字。从古至今,虽然汉字的形态、音调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但在那独特的笔画字形中,仍然蕴含着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和内涵。
一个字,往往藏着一种人生的智慧。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就如同我们的人生,它包含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一束照亮我们生命的光;认得汉字,赏得风月,识得箴言,悟得人生,是我们生而拥有的福分。汉字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参悟汉字玄机,是学习为人处世,体悟人生哲理,也是读懂中国文化。
语言大师林语堂,曾对“孤”“独”二字做过有趣的“拆字新解”。他写下这么一首打油诗:
“孤”与“独”分别拆开,是子与瓜、犬与虫。在林语堂眼中,寥寥二字四旁,却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小孩儿在棚下捧瓜嬉笑,小狗欢叫着在青石老巷中逐蝶,垂垂老矣的他独倚桥边,目睹人间笑语,却不禁反衬出些许晚年的孤独心境来。
头脑不停的运行,才能找到方法、道理。如果做什么事情,只知道蛮干,不动脑子,那就不可能找到“门道”。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在精神层面寻找人生的信仰、方向、信念,那便是人生之“道”。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两个戈背对背相连相击,既相互割裂,又相互依存。
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也是一样。
正与邪,善与恶,主要是看哪个方面占主导地位。
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战胜敌人容易,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对于人生、命运,常有很多的困惑疑问而难以解答,只能在生活中不停地“叩”问!
古人云: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知足是福”“福”,左边似“衣”,右边是“一口田”。
古人认为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知要丰富多少,我们普遍有衣穿有饭吃,实现了温饱,有的甚至大富大贵。
但很多人却并不快乐,反而终日愁眉苦脸。
因为现代人的欲望,已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饭吃,往往想要更多。
上进心是好的,但过度的不满足却成了欲壑难填,失去知足常乐的心态。
只要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烦恼,甚至嫉妒仇视别人。
幸福,不是拥有太多,而是刚刚好。
“贝”,是最早的货币。
一半是钱,一半是才,就组成了“财”。
人人都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无可非议。
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李白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赚钱,偷机取巧注定不能长久。
财富:
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老子说: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福祸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财富够用就好,过多的财富,不仅会带来“福”,有时也会带来“灾”患。
找到自己的本“心”,发现自我,也就“悟”了。
用心去体会自我,最后的“大悟”就是“今日方知我是我”!
思考就是,在心灵的田地里,智慧的种子在发芽。
“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继续的。
”
心上立起一枚太阳,相信世间所有的温暖,都是与人为善的心意。
珍惜缘分,拥有现在,就算给不起太多的温暖,也不要去伤害。
成功=工作+努力。
自古成功无捷径,千锤百炼才成钢。
要成功,在工作中就要尽心尽力,下工夫、出大力,才能功到自然成。
“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发号命令。
所谓坚持,就是每天努力一点点。
人生就像一只储蓄罐,你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
一“日”用“光”了,一天就“晃”过去了。
一辈子用光了,生命也就晃过去了。
人这一辈子,看似很长,其实很短。
一寸光阴一寸金。
时光是最宝贵的。
“够”就是刚刚好,再讲一“句”就“多”了。
不多不少,这是会说话的决窍。
做任何事,也是一样的道理,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就足够了。
“日省吾身,是人生的修行”“智”,上知下日,“知”又是矢与口的组合。
不禁想到,古往今来的智者,大都有静处独坐、日省吾身的习惯。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说: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站得越高、眼界越宽,越会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想去“更高的地方”,就得学会自省和谦逊。
自省使人自知,自知使人进步。
心多不是好事”‘“患”字,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像一“串”的“心”,即是多心,患得患失。
一种是贪得无厌。
若一个人不能一心对待得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怎能不心生忧虑呢?
最终往往什么也做不成,得不到。
一种是害怕失去,尤其在感情上。
古龙曾说:
你想得到的越急切,失去的可能就越大。
人一旦多心,就把感情搞得越来越复杂,离当初的单纯远了,所爱之人也越来越远。
我们都该学会慢慢放下,对人对事,简简单单,一心一意。
“亡”是要有危机感,“口”是要善于沟通,“月”是要有时间观念,“贝”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凡”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具备这些,你的人生才能“赢”。
私欲如山谷,再怎么填也觉得欠点什么,所谓“欲壑难填”,过度的欲望,会带人走向罪恶的深渊。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靠人不如靠己。
认定了的路,再痛也不要皱一下眉头,要知道,再怎么难走都是自己选的,我们没有资格喊疼。
牙齿咬着耳朵,是说一些极隐秘的话。
邪恶的事情见不得阳光,都是在背地里悄悄谋划的。
做人光明磊落,就是“事无不可对人言”,不是没有隐私,而是没有阴私,没有害人的阴暗心思。
“恐惧,是内心的空虚”,“怕”字,由“心”和“白”组成。
内“心”一片空“白”,往往是一个人内心空虚、不自信的时候。
无畏者,一是初生牛犊的无知,一是历经磨炼的自知。
方法,无非是懂得不间断地学习、自省,以信念自勉,以仁爱充实心灵,拒绝无所事事、自欺欺人。
如此,内心便有了底气,自然不怕、不惧。
心有所期,无畏无惧。
“自大终要吃大亏”,“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自大的人,总要吃大亏。
自信与自大不同,前者是气定神闲、不卑不亢,后者往往喜欢哗众取宠,或掩饰自己的无知无能。
世间当然不乏狂傲的天才,但多数人更需要看本钱,认清自己的位置。
随意的不自量力,终会在不断的膨胀和莽撞中遭受教训。
从更大的层面上说,一个民族也要避免虚假的自大。
如梁思成说: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
”自尊是正途,自大要吃亏。
话不在多,有的放矢,一语中的。
像射出的箭,直指事物的本质,才叫“知”。
相反,说了一大堆,却不着边际,自以为懂得很多,其实并不是真的懂。
原来,羊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长出翅膀翱翔天际。
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还不如一只羊呢!
即使梦想看起来有点遥远,也要为梦想努力。
唯有坚持下去,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做人,切“忌”不能“心”中只有自“己”。
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还能容得下谁呢?
没想到,这个道理,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就告诫过我们了。
“事事偷懒一点,终归差人一等”。
人生的优劣,先天只能决定一部分,后天努力却不容小觑。
且看“劣”字的构造:
少与力。
若一个人在每件事上都要偷懒,哪怕他先天条件好些,最终也不免要在人生的跑道上落后。
就像龟兔赛跑的故事,道理简单却实在。
有人生来条件差,但后天奋进,令人刮目相看;
有人老天赏饭,却克服不了惰性,最终铩羽而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的付出,决定你人生的优劣。
要想“出”人头地,要翻越两座大“山”。
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怎么可能超越别人。
跟过去的你做一样的事情,你也无法超越自己。
每一个人内心中其实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风风光光地站在人前。
但出人头地并不容易,不仅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还要实实在在的去行动。
“忙“字,“心”“亡”为“忙”,人一忙,“心”就丢了。
一个行色匆匆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
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忘记倾听内心的声音。
一个疲于奔命、无“心”生活的人,怎会不会犯错出乱,又怎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好呢。
日子再忙,也要留点时间,谈谈风花雪月。
苏东坡就曾写道: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无法从喧闹的尘世中跳脱出来,不妨闲坐,从热闹处回归到生命的本真,为浮躁的心灵养一方净土。
做事,不但要动“口”,还要出“力”,这样才能给自己“加分”,这样的人生才是“做加法”。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与“人”方便,“更”是与己方便,利人实利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擅长拍马屁的人都是凭着那只提起来的“手”,“白”手起家的。
“拍马”的典故来自于过去西北的游牧民族。
平时人们骑马相遇,常常会拍着对方的马屁股说:
“好马,好马。
”后来,人们又发现,拍拍马屁股,马会觉得舒服而变得很温顺。
就这样慢慢演变成今天的含义。
真正反对你的人,往往“不”表现在“口”上,而是暗藏在心里。
和摆在台面上的冲突相比,暗地里的争斗要危险得多。
个人是渺“小”的,但站在“大”的平台上,就成了“尖子”(优秀者)。
要取得成就,离不开坚实的根基!
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的路才好“走”。
时势胜于个人,时势造英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人”立于天地“草木”之间,品茗悟道,融入自然,天人合一,至人无己。
“人在草木间,可得心安”茶,是人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和茶之间有着禅意的相连。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生命如一盏茶水,其中的浮沉与苦甘,是经历滚滚红尘后,选择回归淡泊的人方能细品。
浮生若梦,一杯清茶解烦忧。
“给予即快乐”,舒心的“舒”,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恰是舍得给予之意。
生活中,我们在得到什么的时候,也许会欢欣、狂喜。
但当我们甘愿为某人、某事付出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充盈却是无可比拟的。
在中国人的理解中,“舍得”,即有舍才有得;
而在西方的圣经里,也有“施比受更有福”的教诲。
自己富足时,不忘有缺乏的人,这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善良;
在自己缺乏时,仍能伸出同情的手,则更难能可贵。
“既要有前进的勇气,也要有停下的心气”。
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路,便有一个亭子。
这些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往后的旅程能走得更快、更远。
亭者,停也。
“停”字,是一个“人”和“亭”靠在一起。
蒋勋说过:
爬山时遇到亭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再走了,这里的风景美极了。
让自己在亭子里歇息,看花开花落,看雁过南天,舒缓心境,捋清前路。
人生的路很长,我们总要前行。
偶尔停一停,不必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