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走进美国古老校园

中国政法大学刘震教授为一所高校中文部的同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易经》讲座,并与大家探讨了《易经》中的自然与人性话题。
刘震首先介绍了《易经》的早期历史、书名内涵、作者及其早期传播,从《易经》中的五行观引入,解释了筮法。他说,《易经》中的筮法是一种基于自然概念与数据的信息分析,是自然与社会数据的高度抽象。
随后,刘震梳理了易经思想的传播,其中包括孔子与周易、周易中的宇宙观念、筮法的变化与继承、周易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缘起与流变。通过对比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引导听众们深入理解周易中人与万物关系的本质。
在问答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围绕“善的定义”“如何向善”“如何定义君子”等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刘震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
本次讲座激发了现场听众了解中国经典、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兴趣。
“在西方,我们会问现在几点了?
而在易经中
我们会问现在是什么样的时间?
是该采取行动,该休息
还是该后退的时间?
这样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现在的行为
与所处的时间达到一种和谐。”
更多的美国校园,如今正在举行《周易》系列讲座,美国学生、讲座听众表示,易学让他们看到另一个世界,另外的可能性和未来,看待生命的角度也会不一样。
易学带领中华文化走向全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时政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周易》,可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引经据典,“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等金句都出自《周易》源头。
更曾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哲学来源,是一部讲“变化”的哲学书。旧邦,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绵延千年不断的古老国家。但同时,我们又不断在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努力让古老焕发新彩,继承与出新。

一个国家的文化,从来代表这个国家自古而今的审美、追求与理想,连接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也是如此。
回望历史长河,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物质生活向往,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情操追求,分明听到“中国梦”这部伟大交响绵延数千年的深沉前奏与历史回声!
中国梦,中华民族期盼千年的梦!正如领导人所言:“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因此,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