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都被这件事影响着
晚上,闺蜜打电话又跟我吐槽她那个“仇人”般的儿子。
只因下午吃了儿子的几袋牛肉干,他就不依不饶,非得让亲妈立马还给他。
说起闺蜜和她的儿子,真的是两天一小吵,四五天一大吵。
人家母子是上辈子的情人,可我看闺蜜和她儿子上辈子肯定是仇人。
儿子上小学前,闺蜜忙于工作,她儿子一直跟着公婆。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闺蜜辞了职,把儿子接回来。
本以为儿子六岁了,会很好带了。
可不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闺蜜分分钟被儿子气到爆炸。
闺蜜给儿子检查作业,让他订正错题,可儿子却说老师让改才改。
生活中,儿子有一些小毛病,闺蜜跟在后面,苦口婆心教育儿子,可儿子根本不买账,动不动就打电话给爷爷奶奶,说要回他们家。
闺蜜常说他儿子就是小白眼狼,可她儿子只是对她才有小白眼狼的行为,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却是另一番态度。
说到底,还是闺蜜和儿子的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才会出现她说什么,儿子都不听的局面。
亲子关系,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
2
著名作家李子勋曾说过:“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1、亲子关系,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基于理解和建设亲子关系。
孩子小的时候,和谁关系好,依恋谁,取决于生理需求被谁满足。
谁满足了他的需求,他便和谁建立“依恋”关系,而这种生理的依恋,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演变成情感上的亲近。最终,演化成心理上的亲密,也就是我们说的亲子关系。
末代皇帝溥仪,因生活早期被周围人宠爱,于是,养成了他骄横的性格,心情不好,便喜欢责打太监。有时,还会搞恶作剧,随便指着地上的一个脏东西,就让太监吃下去。
有一次,溥仪用冷水喷一个老太监,差点出人命。而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的就是他的乳母王焦氏。
溥仪的生活都由乳母照顾,所以乳母和溥仪的亲子关系建立的很好。
关系好了,才会被信任,说的话才会有分量,教育才有效,关系失败了,教育也失败了。
2、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与世界的关系。
樊登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他和整个世界关系的投射。”
在书中,樊登老师提及了他的一个会员的故事,这个会员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做自媒体的内容创作,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的效益。后来,自己创业,开了公司,有业务需要她去谈判,可她从来没有成功过。
后来,樊登老师了解她和客户谈判的细节,发现每当对方砍价时,她很容易有情绪,认为对方这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她。
导致她有这个情绪的罪魁祸首,就是她和父母的关系。
她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尤其是她的父亲,对她很是苛责和严厉。
她长大后,无法接受一些挑战,当工作有压力,别人批评她,甚至,在和她谈判时讨价还价,她都会认为别人是不尊重她。
而这种投射,不仅会在工作中体现,也会在之后的婚姻和孩子的关系中体现出来。
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在成年后,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3、孩子行为问题背后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不顾妈妈宋倩的反对,偷偷去爸爸那里拼乐高,还把妈妈给他煲的汤,送给爸爸的未婚妻喝,还想去外地上大学。
宋倩不明白,自己为了照顾女儿,辞了职,一日三餐精心照顾,女儿怎么就不领情呢?
乔英子做一切妈妈反对的事,只因她和妈妈的关系出了问题。
妈妈不信任她,为了监督她的学习,把家里的墙打掉,装了一个透明的玻璃;为了给她补身体,逼着她吃难以下咽的海参;不尊重她的爱好,不允许她选自己喜欢的天文学,逼着她选“清华北大”。
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可一旦亲子关系出了问题,所有的教育都是无用功。
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去抵抗父母,会把自己的命“还”给父母。
3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可往往却是“爱之深,责之切”,用错了方法,却让亲子关系陷入了紧张,不经意伤害了孩子,将孩子越推越远。
拥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也就拿到了教育孩子的“特权”。
如何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1、会听话。
心理学上,有一种“反映式倾听”, 指的是认真倾听孩子的观点后,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再向孩子求证,进一步了解孩子隐藏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合理、积极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反映式倾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态度。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沟通的态度比内容和方式更重要。
有一次,我带儿子在公园里玩。
过了一会,他跑过来,哭着和我说这件事,我没有指责他,也没有说他“活该”,反而是很认真地听完他的话,明白了他的想法,我问他:“是不是摔疼了,也很生气?”
他点点头,听了我这样说,本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他,慢慢开始平静下来,然后,去跟小朋友的家长反映这个情况。
当孩子和我们说话,我们学会听他们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和被理解时候,这样会给亲子关系做加分。
2、会道歉。
很多的父母,都不善于道歉,即使真的是自己做错了,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都会敷衍过去,用别的事掩盖过去。
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你爸妈做错事,会给你道歉吗?
留言里基本上都是否定的回答,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没有错。如果他们做错了,而道歉的方式是“吃饭了”,用一顿饭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有人说,父母在等孩子感恩,而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父母也并非完人,第一次当父母,总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坦诚一点,告诉孩子,自己错了,希望他们原谅自己,这样的画面多和谐。
父母的道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被尊重的,因为爱,所以不忍心让孩子受委屈,哪怕这委屈是父母自己给孩子的。
《请回答1988》中有一段话:话语里包含着真心,带有说话人的体温。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让人能够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学识的一语中的,而是你带有体温的,温暖的一句话。
当孩子被父母冤枉了,受到了委屈,父母真诚的道歉,是最温暖的语言。
道歉不会让父母失去权威,反而会收获孩子的尊重。
3、鼓励式讨论。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到:“要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我们需要先赢得孩子的心。”
平时和孩子沟通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多用这样的句子:
“你觉得是怎么样的呢?”
“可以具体说一说吗?”
“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
用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来鼓励孩子和你讨论、互动,这样可以让孩子说出更多的想法,带动他们的思考。
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聊天,感知他们的内心,这种良性的互动,能拉近和孩子之间身心的距离。
最近一段时间,婆婆住院,老公基本上也都在医院照顾,儿子想跟他一起玩球,可老公哪里有时间。
一个周后,老公回来,儿子有情绪,不搭理他,在看书。
老公故意在那说书中的情节,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然后,问儿子怎么看,说自己想听一听。
儿子也忘记生气了,开始和老公讨论起来。
亲子关系好,父母的言行是对孩子有影响力的,教育的力度也会大大提升。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
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说明父母也就有了教育孩子的钥匙。反之,亲子关系变得糟糕、紧张,等于是将孩子的心门上了一把锁。
教育孩子,一旦把亲子关系处理好,那么,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