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百科】抱还是不抱?宝宝哭了不抱有什么后果?

有妈妈问,“孩子两个月了,哭了是马上抱,还是等哭了会再抱?”

她说,听人说孩子哭了马上就抱会把孩子惯坏的,但是看着孩子哭,又实在是不忍心。


首先告诉这位妈妈,两个月的孩子哭了马上抱不会被惯坏。

我们知道,孩子出生以后,因为发育的局限,在没有学会说话前,哭是孩子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孩子哭就是有所需求,可能是饿了需要吃,也可能是尿布湿了需要换,还有可能是睡前情绪烦躁需要安抚,孩子不会说,只能哭。

研究发现,6个月以前的孩子,还不懂得用哭来控制大人,孩子所有的哭都是因为有自然的需求。在6个月后,随着孩子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育,孩子越来越聪明,已经懂得用哭来召唤父母或看护人,因为孩子发现哭有用,有时候就会故意哭。

其次,两个月的孩子如果哭了总是不抱,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孩子哭了家长应该马上回应孩子,让孩子知道,有人在关注他,不是没有人管,如果孩子一直哭父母不抱也不回应,也不管的话,慢慢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会变的胆小、粘人。

不管是不是抱,一定要及时观察和回应孩子。

孩子哭了,重点不在于抱还是不抱,而在于是否回应和关心、关注孩子。

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你应该抱起你的孩子”。

哭了就抱,有什么好处或者意义?


在孩子一岁以内,是建立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的关键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感。这份信任来源于他能够从一次次的被妈妈及时安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如果我出现一些需求的时候,是会有人回应我的。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一岁以内经常是不被回应或者不被及时回应的,那么安全感的建立就会非常糟糕。



让我来举个栗子:在父母那一辈的幼年,他们的父母可能由于工作或者农活,很多孩子是会被放在床上用被子围起来,只要不掉下床就好,妈妈可能半天回来喂一次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发出的绝大部分哭声、呼喊都是没有任何回应的,这对于婴儿来说是致命的,这种刻在人格核心处的不安全感会跟随一个人的一生,很难改变。

孩子会因为太少受挫折被宠坏吗?



这个问题确实是大部分家长都担心的,但是担心这些问题的人大多都混淆了一个概念:你认为的需要承受的挫折和一个婴儿应该承受的挫折完全是两回事。


来看看对于婴儿来说,什么是挫折:

在他感觉到饿,而你还没来得及把乳头或者奶瓶送到他嘴边的时候;

在他冷了,而你没有即使读懂他的信号给他加衣服的时候;

在他无聊了,想和你玩,你却以为他是想睡觉试图哄睡他的时候;

在他感觉恐惧需要拥抱,你却在上厕所没能及时抱住他的时候。


是不是觉得婴儿也太矫情了,那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热恋的时候如果对方回信息晚了五分钟,你是什么感受?



类似的体验中,你部分穿越回了婴儿时期,体会到了那种恐惧、焦虑、愤怒、伤心,而这些感受对于婴儿来说就已经是足够的挫折,让他可以逐渐获得现实感,逐渐成长。真的不需要你再去人为的制造一些哭了不抱的“延迟满足”。

哭了不去抱,有什么伤害呢?


我截取了布莱克曼博士论文的片段:



如果你持之以恒的用哭了不去抱这样类似的方式去训练孩子成为更“坚强”的人,那你只会收获一个更“木”的孩子。


就好比很多成年人觉得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情,只是将就着活下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也没有感兴趣的事情,这样类似僵尸的活法其实就是被父母“忽视”或者“训练”出来的。


人是这样一种生物:我的需要,我的情感被看见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活着,人生就被点亮。而当我发出的声音没有回应的时候,就好比坠入万丈深渊,不断下沉,找不到存在的意义,甚至想死。



如果你是一个透明人,你的存在对周围人没有任何影响,那么又怎么证明你还活着?(这会儿夜深人静,一不小心哲学了一下,这个问题就此打住,想得太多了会头疼。)对于孩子来说,养育着(尤其是妈妈)对他的态度,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和证据。


抱的意义:依恋理论


安斯沃斯的研究紧随 Bowlby 的研究,表明婴儿和母亲之间有组织的依恋关系是婴儿发展温暖和最终控制影响的必要条件。对安全的干扰会严重破坏对规则的建立,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考虑,尤其是在生命的第一年。抱起婴儿,就会得到安全的依恋。


总结

最后,知道你们还是想听简单粗暴的总结,那就给一个:


孩子哭了,要抱,要及时抱,一岁以内尤其需要(一岁以后孩子逐渐发展出了自我安抚的能力,可以忍受短暂的挫折和失望)。


你可以因为:实在太累、心情沮丧、对孩子愤怒等等自身原因偶尔不去及时的抱起孩子,妈妈也是人,不必过度自责。


但请记住,这绝不可以被扭曲为:我是为了孩子好。

上一篇:【育儿百科】供暖后,宝宝鼻子干嗓子干皮肤干怎么办?妈妈们快出招!
下一篇:【育儿百科】不想宝宝长期黄疸,那就做好这6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