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你,“被奶少”了吗?奶少十大误区盘点

“奶少”往往是母乳妈妈遇到的最常见问题之一。但我们常常会发现妈妈们所认为的自己“奶少”实际上是“被奶少”,并不是真正的奶少。所以这次就来盘点一下有哪些常见的“被奶少”的误区,我们要避开的。

盘点奶少的十大误区

1. 平胸奶就少

乳房的大小是由脂肪组织的多寡来决定的,与奶量多寡无关。乳房大主要是因为乳房里的脂肪多,乳房小主要是因为乳房里的脂肪少。脂肪不是决定奶量的因素,所以胸大还是胸小,并不能决定奶量多少。既见过胸大奶少的,也见过胸小奶多的,所以不要以胸部大小论英雄哦。
决定奶量多寡,主要靠乳汁排出的频次和量。跟乳房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

2. 我妈妈没奶,是不是我也就没奶

奶量跟遗传没有绝对的关系。上一辈失败的喂奶经验未必就会在你身上显现,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和采取的方法都已经跟几十年前不相同了。如果能从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而不是给自己预设障碍打退堂鼓,你能够成功实现母乳喂养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提前学习正确的哺乳知识,将会有助于你顺利地实现母乳喂养。

3. 挤出来的奶少,孩子肯定没吃饱

吸出来的奶量不代表妈妈实际产奶量。 吸奶器吸出来的奶大概只占到妈妈奶量的75%-80%,甚至更少。而亲喂的效率和对乳房的刺激是大于吸奶器吸奶或者手挤奶挤奶的。所以吸奶或手挤奶所搜集的奶量会小于妈妈的实际产奶量。母乳挤出来瓶喂,除了迫不得已的原因,是不建议妈妈采取的。
宝宝哭闹并不一定代表她肚子饿或妈妈的奶量不够,只要宝宝每天的大、小便正常和体重增长理想,就代表她吃得够。
其实哭闹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宝宝感到太热、太冷、疲倦、生病、纸尿裤脏了,腹绞痛和需要别人陪伴等,都令她觉得不舒服而哭闹。若你已排除了这些原因,宝宝仍于喂哺后有哭闹,那可能是与喂哺方法有关。

4. 奶孔少,奶阵喷得不够强烈,是不是奶不足

乳头上的奶孔,就像是淋浴的花洒上的小孔孔,里面的水量多少跟孔孔多少其实没什么关系,小孔只是管道的出口,乳腺小叶才是产生乳汁的地方。每个人的奶孔数量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出奶孔也不能代表乳腺管的数量。因为在乳腺管汇集到乳头的时候,有些输乳管汇合成一条输乳管。
奶孔多的妈妈,可能会出奶更快,同时奶阵来的时候喷的奶多。喷的奶多,听起来是很爽,可以大口喝奶畅快喝,但是小宝宝也有可能因此猝不及防,来不及吞咽滚滚而来的母乳而呛到。所以奶孔少的妈妈也不必自卑和担忧,奶孔少也可以奶量够够的,快而猛对于宝宝来说,未必是舒服的用餐节奏。

5. 戳戳宝宝嘴角,马上就还要吃

在出生后1小时内,吸吮反射和觅食反射会让宝宝有着旺盛的吸吮需求。这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都很可能误导家人以为妈妈奶少孩子没吃饱。而这两种反射动作随着月龄增长会慢慢消失。提醒新妈妈莫仅仅以点触宝宝面颊激发觅食反射,作为试探宝宝是否饥饿的方法。

6. 喂母乳才一个小时,宝宝又要吃;但是一顿配方奶,可以睡几个小时

新生儿胃容量本来就小,母乳容易消化,自然需要频繁进食以满足需求。等宝宝的胃容量大起来,吃奶的效率更高以后,吃奶间隔就会延长。配方奶没有母乳那么容易消化吸收,需要更长时间去消化它,所以就会显得更耐饿。
此外生长加速期通常发生在宝宝十天、三周、六周以及三个月大的时候,是宝宝频繁吃奶的日子,宝宝会表现得“总要吃奶”。因为生长加速,对母乳的需求量就会增大,吃奶就更频繁。连着一两天,早、中、晚给宝宝“马拉松式喂奶”之后,你的身体就能制造更多的乳汁,而宝宝吃奶的次数也会减少。这就是供需原理在起作用——需求量增加时,供给也相应增加。这时你应该专注于喂奶,减少对其他事物的投入,以便应对宝宝频繁的吸奶。

7. 吃母乳速度慢,配方奶一下子很快就喝完了

亲喂的时候,宝宝需要张大嘴巴深深地含乳,然后用她的舌头裹着乳头,利用上下颚以及面部约40块肌肉协调工作来吸吮乳汁,而且乳房出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常需要先刺激,此时出奶量较小而慢,刺激到位后奶阵出现,乳汁大量涌出。在哺乳时,宝宝吸奶,利用停顿来吞咽和呼吸,来控制从乳房那里流出的乳汁。常常我们看到宝宝一边喝奶一边出汗,对他们来说吃奶是件体力活儿。
瓶喂时倾斜奶瓶,吃奶时就有了重力的帮助,更省力了。宝宝只需要用嘴唇吮吸,马上就能得到想要喝的牛奶。瓶喂喝奶是一个更快,更容易得到奶的方法。当使用奶瓶时,婴儿不需要那么努力,因为重力和奶嘴使奶水的流动速度更快更连续。有时候家长还会特别希望能快快地喂完奶,最好一口气五分钟内喝完,喝得不够快,看着宝宝费力,就再给奶嘴换个大孔的。

8. 妈妈很少感觉到涨奶

人体是一个精妙的结构,乳房也是如此。有的妈妈之所以出现不胀奶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泌乳会顺应配合宝宝的食量,达成彼此之间的供需平衡状态,这也正是传说中的“泌乳第三期”。
这个时候控制奶量多少的是宝宝的吸吮,当宝宝吃得越多,从乳房“移出”的乳汁就越多,那么乳房新制造的乳汁也就会越多。这种“供需平衡”的泌乳方式其实是非常理想的,因为减少了因胀奶给妈妈们带来的诸多不适。
如果在磨合期,妈妈以为要涨才有奶,于是每次都是等到感觉涨了才喂,那么乳房每“涨”一次,就会得到一次“我分泌得太多”的信号,那么慢慢就会减少分泌,可能刚开始你是两小时涨一次,接下来就会三小时,再就是四小时,再下来6小时……8小时……最后完全消失……
对于母乳妈妈而言,涨是“非”常态,不涨是常态!

9. 感觉不到奶阵

乳汁能在催产素作用下大量排出流到外面甚至喷出来,这叫做喷乳反射或者射乳反射,俗称“奶阵”。
当宝宝越来越大以后,妈妈感觉奶阵不再那么强是正常的。有些妈妈从来都没感觉到过奶阵,有些妈妈则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感觉不到奶阵了。
许多妈妈表示在奶阵来的时候,会感到乳房有一种麻麻刺刺的感觉。还有一些妈妈说体验到的感觉非常疼。另外还有些妈妈则表示她们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奶阵。但这些感觉都不能表明奶阵没了。

10. 漏奶很厉害,是不是都漏没了

当你听到自己的宝宝或者别的宝宝哭的时候,当想到自己宝宝的时候,当闻到宝宝味道,或者坐在经常给宝宝喂奶的椅子上的时候,在宝宝刚出生最初的几周,都会有可能让你的身体释放催产素。
催产素可以让乳腺管中的乳汁从乳头释放出来,这样宝宝就可以吸吮到了。而在当有喷乳反射的时候,如果宝宝没有在吃奶,那么就会漏奶,甚至会喷奶。
通常度过最初的几个星期后,许多妈妈们的漏奶情况就会变少或者停止了。当然,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漏奶的情况也并不相同。这些差异都是正常的。尽管漏奶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很少会影响到宝宝吃奶。

怎么知道奶量够不够?

1. 可以比较妈妈乳房喂奶前后的状况。 喂完奶以后是否比喂奶之前变得明显更松软。 如果喂完以后,乳房明显感觉到有变松软,说明乳汁有充分被宝宝吸到。
2. 看宝宝吃奶时和吃奶后的表现。 吃奶时是否有规律地会出现大口吞咽的情况,是否吃完奶自己会表情满足地松开嘴吐出乳头。
3. 把重点放在输出而不是输入量上。
建议你可以这样做:
看每天宝宝更换的尿布量。 如果尿便量充足,就可以判断宝宝摄入的量是够的。 没有足够的输入,怎么会有充足的尿便排出呢?
看宝宝体重增长
* 第一个月: 每周增重约 110~200 g;
* 出生后 2~6 个月: 每月体重增加 450~670 g;
* 出生后 6~12 个月: 体重每月增加 350~450 g。
每个宝宝的生长速度都不是平均的,以上只是参考值。 建议爸妈给宝宝记录生长曲线,观察宝宝的生长趋势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这样记录,既有跟全球宝宝大数据的比较,也有跟自身生长前后的比较,很直观。

特别提醒

有时宝宝没吃饱,并不一定是妈妈的奶量不够。

其实还有一点需要跟诸位妈妈厘清的就是:孩子没吃饱,并不一定就是妈妈奶量不够。因为吃奶这件事情是需要妈妈和宝宝两个人来配合完成的,有时宝宝没吃饱,并非是妈妈奶量不足,恰恰是宝宝的原因。比如说含乳不正确、吸吮效率低,或者吃奶很容易睡着等等的原因。所以此时如果能请哺乳指导上门给你观察和指导一下,就会很快发现问题出现的根结在哪里了。

上一篇:【母乳喂养】宝宝为什么频繁夜醒?母乳喂养“7大误区”,你中了几个?
下一篇:【母乳喂养】关于母乳喂养,这些事你不得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