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 | 《望庐山瀑布》: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晨诵《望庐山瀑布》
提起瀑布,不少人都见过,当你抬头仰望,就看见汹涌澎湃的河水从天而降,直落潭里,衬得白水如练,飞珠溅玉,腾起的水珠在风的作用下溅起,好似毛毛雨一般。
如果在夏天站在瀑布旁,更是感觉凉爽宜人。
全世界好多地方都有瀑布,国外有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等等。
而国内也有,比如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以及咱们今天诗中的主角——庐山瀑布。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来到庐山,看到这里的瀑布美景,挥毫落纸写下了这首《望庐山瀑布》,那李白眼中的瀑布有什么特别吗?
想象力丰富的李白,会怎样描述他眼中的庐山瀑布呢?现在跟着娇娇妈,一起走进这首《望庐山瀑布》中吧。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太阳照着庐山香炉峰,上面生有袅袅紫烟。
远远望过去,瀑布像是挂在了山前。
悬崖上从天而降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长,
又好像是这银河,落入了九天之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时的作品,那一年李白24岁,他从四川出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着长江一路向东,于这一年的夏天到达江西庐山。
名山大川这么多,庐山何以吸引李白到此呢?这就要说到李白的道教信仰以及庐山与道教的关系了。
首先咱们来看一下李白的信仰——道教。
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么说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字面意思是说李白五岁就读了《六甲》,十岁就开始看诸子百家的书了,自黄帝以来的书,不谦虚的说,我还是知道一些的。
以往我们从这一句话中,能看出青年时期的李白,语气狂傲。但是细细察之,却能发现另一方天地。
所谓《六甲》,就是道家的一种书籍,而“轩辕”也是道家喜欢所托之人,所谓黄老之学,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两者都是道家学说的分支。
而当李白15岁时,干脆和一位叫“东岩子”的人隐居在岷山,这样一隐居就是好几年。
说完了李白早年的遭遇,咱们来看看他的朋友,李白就有很多求仙访道的朋友,最有名的就是元丹丘和司马承祯了。
这位元丹丘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道士。有关李白是如何与这位元丹丘相识的,现在已不可考,不过我们知道他们曾经一块儿在嵩山学道,直到李白写《将进酒》时,里面还有这位好友的名字——“丹丘生”。
另外一个是司马承祯,他是道教上清派一代宗师,曾称赞李白为“仙风道骨”。
而李白现在唯一存世书法作品的《上阳台贴》,就是为了有感于司马承祯的羽化而写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李白与道教结缘极深,难怪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说李白就是一个道教徒。
因为这样的信仰,李白就会在他漫游祖国山河的过程中,一定会被道教的洞天福地吸引。
而庐山是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身为道教徒的李白,怎能不被其吸引呢?
就这样,公元725年李白来到了庐山,被这里的风景吸引,留下了这首《望庐山瀑布》。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首诗虽然题目为“望庐山瀑布”,但是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写瀑布如何如何,而是从庐山的香炉峰开始写起。
这就表明“望庐山”是个过程,而且也表明了诗人描写的瀑布,就是在庐山的香炉峰上。
香炉这里也一语双关,既说明是庐山的香炉峰,又带有比喻。
香炉冒烟本来是常见之景,诗人却借香炉来比喻香炉峰的壮丽景色,不仅提前为瀑布的出现,描摹出绮丽的背景,也为下面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那“紫烟”做何解释呢?“紫烟”就是原来香炉峰下有瀑布,当水汽蒸腾起来,混入了云气,透着日光,就反射出了紫红色,远远望过去,就在香炉峰上盘旋着紫色的烟云了。
另外第一句中的“生”字,也用的极妙,把云烟气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在庐山香炉峰下,诗人远远望着大好景色,当太阳照射在香炉峰山上,水汽弥漫,升腾出紫色云烟。
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一个“挂”字,用的极好,用之,则这里的瀑布,就像一条真正的布匹一样,挂在悬崖上,表现出了一种极为壮丽的自然景色。
再看下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二字既是瀑布的另外一种称呼,诗人在这里用,又表现出了瀑布喷涌而下的气势。
“直下”二字也是既写出了悬崖的陡峭,又写出了水流的湍急。而“三千尺”是诗人的夸张写法,不仅表现出瀑布从高山而下的气势,也间接描绘出了山的险峻。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因为历来人们都用地上的事物来比喻天上的事物。
比如银河又叫“天汉”,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地上的汉水和天上的银河走向相同,都是西北-东南走向。
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转而用天上的事物——银河,来比喻地上的瀑布。
而“九天”也是一样,诗人把“庐山”比喻成“九天”,让“银河”改变走向,由“西北-东南”转为“竖着”,这样大张大合、恣意汪洋的想象力和气魄,也只有李白能想到了。
难怪北宋苏轼评价“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