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跟孩子“讲”道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我说


成人之间交往,“讲道理”是基本的沟通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用在孩子身上可能并不奏效。而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01  


再多的道理没有让孩子亲历有效


卢梭在《爱弥儿》里反复提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最近,娇妈深有体会。


自从年初公司搬家后,上班路程遥远且周折。

 

上班路上单程都要1个小时20分钟,得倒腾1趟公交3趟地铁。

 

每天从沙丁鱼罐头一般的车厢里挤出来,基本散架。

 

回到家还要检查娇娇的作业,陪她阅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第二天精神也不好。

 

有时候娇娇因为作业多或者其他事情闹情绪,正好碰上我特别累,我也没耐心,直接跟她说:

 

“你知不知道妈妈上班特别累,每天来回要挤2、3个小时的地铁,你能不能安静一会?”

 

可是,她好像并不能体会我的感受,依旧大闹天宫。

 

正好有个周末公司在办公室搞活动,可以带上自己的孩子,我就带着娇娇去。

 

出发前,娇娇问我:“明天是不是爸爸开车送我们过去。

 

我思考了一会,说:“明天爸爸有事要忙,送不了我们,我们自己坐地铁过去。

 

其实那个周末娇爸根本没事要忙,而是我想带娇娇坐一趟地铁,体会一次妈妈上班的路程,这样下次我再说“妈妈上班特别累”之类的话,她应该会比之前理解我多一点吧。

 

第二天一大早,我俩吃完早餐便开始“娇妈的上班路线之旅”。

 

先是来到家附近的一个公交站,等直达地铁站的公交。

 

娇娇挺兴奋,哼着小曲等车来。

 

坐了8分钟公交到达地铁站之后,跟着我排队进地铁站。

 

第一趟地铁有座位,但路程远,有10个站,娇娇身体不累,但看得出有点无聊。

 

下车时,因为是换乘站,上下车的人多,娇娇被挤得直叫妈妈,我还差点牵不住她的小手。

 

上了第二趟地铁,没有座位,我们站在车厢门附近的位置。

 

借着刚刚发生的拥挤,我顺势说:“刚刚是不是挺挤的?今天是周末,人还不是很多,你看我们现在站在这里还挺宽松的。如果是上班时间,我们估计都得贴着门站了。

 

娇娇有点惊讶,然后看了看周围,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过了一会,娇娇可能站累了,问我:“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

 

当她得知还要转一趟地铁时,歪着嘴做出一副丧气的鬼脸。

 

从第二趟地铁出来,到达第三趟地铁之间,要在地铁站内走600米。

 

我不吭声,带着娇娇走。

 

走着走着,娇娇开始不耐烦了,又问:“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现在就是走去你公司了吗?

 

我说:“还不是,现在要去坐第三趟地铁,而且在这之前要走一段路。

 

娇娇又是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早上那股精神劲完全被折腾没了。

 

从第三趟地铁出来,到了公司,她一屁股在我的办公位上坐下,长叹:“终于到了。

 

我在一旁偷笑。

 

从那以后,我回到家如果很累,她又正好有事情要我帮忙的时候,我说妈妈上班累了,过一会再帮你好吗。她都不会继续纠缠,更不会像以前一样满足不了就大闹情绪。

 

那一趟让她亲身体验的“娇妈上班路程之旅”,顶过我说一车厢的道理。


  02  

父母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对于如何讲道理,亦然。父母讲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给孩子强加道理。

 

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到道理、体会道理,才能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进而形成他的世界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教育意图太明显,孩子只能被动接受。带着孩子去看见,去感受道理,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而其中,父母的以身作则、亲身示范,则是最好的方式。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便是如此。他教育孩子时,很少苦口婆心地说要怎么做,而是把要教给孩子的道理,用行动的方式告诉他们。

 

比如他喜欢读书,每晚7点过后就是他的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段谁都不能打扰,无论天气再炎热、再严寒,也不会成为他无法静心读书的理由。

 


正因他这种“读书无止境”的观念和行动,日复一日,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喜欢读书,且个个成就不凡。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嘴上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关于这点,作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决定着他的成长,而不是家长讲的那些道理。

上一篇:幼儿园里超前教育的危害,等孩子上二年级才真正爆发
下一篇:“妈妈,我能玩一下手机吗?”不同的答复,决定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