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是一种真实的教育

蒙台梭利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全面。我们经常会说,蒙台梭利能让孩子变得专注、独立、自信、快乐……等等。

 

但除了这些,蒙台梭利还是一种特别真实的教育

 

这种真实性,体现在四个不同的层次上。

 

真实的第一个层次,是物品上的真实。

 

在教室中,我们提供给孩子真实的物品。

 

吃饭的碗是陶瓷的,喝水的杯子是玻璃的。还有很多教具,都会用到这些真实的、易碎的物品。

 

如果我们永远都只提供给孩子塑料的物品,那他就体会不到自己不小心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当东西摔碎时,我们不责怪孩子。用正确的态度,帮助他来面对这个自然的结果。

 

你会发现,东西摔碎了,这个结果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力量。它仿佛是在告诉孩子,“下次你要小心一点”。


这种无声的力量,比我们成人的千叮咛万嘱咐,有用得多。

 

而孩子也经常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其实很擅长使用这些真实的物品。这些物品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当我们把锋利的削皮刀放在工作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会很小心翼翼地使用削皮刀。以至于在班级里,很少有孩子会因为刀片的锋利而受伤。

 

真实的第二个层次,是生活上的真实。

 

我们喜欢把教室称作「儿童之家」,因为这里真的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

 

扫地、洗毛巾、擦桌子、照顾植物、准备食物……通过这些真实的工作,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照顾环境。

 

在把身边的一切都照顾得很好的同时,孩子们的动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他们越来越专注,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信。

成人的世界对孩子有一种偏见,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喜欢玩玩具、过家家、看动画片。

 

他们看上去喜欢这些游戏性的活动,是因为我们常常把他们排除在「真实的生活」之外。但如果你能让孩子参与到真实的生活当中来,谁会喜欢那些虚假的游戏呢。

 

真实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性上的真实。

 

我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体验是,我很不擅长跟非同龄人打交道。

 

我的童年时期社交圈子很小,大多数时候只跟同班同学来往。

 

传统文化中「尊卑」的概念一直压在我身上,每次看到高年级的同学,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但其实年龄上的差距并不应该造成人在尊卑上的不同,可惜当时年幼的我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我经常想,如果那时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的人接触,那我应该不至于如此。

 

蒙台梭利的混龄环境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机会。以Casa为例,这个环境中的孩子年龄大致是3-6岁。

 

在生命的早期,3岁的年龄差,就是很巨大的差别了。3岁的孩子和6岁的孩子,就像是一个单位里的小年轻和老同志一样。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也会有一些交集。

 

而正是这份交集,让孩子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相处。混龄的环境也让孩子明白:人的年龄虽然不同,但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第四个层次的真实,是孩子本身的真实。

 

最近经常和其他老师聊到这样一个话题:直接上蒙台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和从传统幼儿园转过来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虽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因为这两种教育模式差异确实巨大,所以确实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不同。

 

有过传统幼儿园经历的孩子,在最初来到儿童之家时,你在他们身上,会时不时地感受到一种错位感。

 

他们在做完一件事情过后,会对成人说,“老师,我做好了。”“老师,你看。”事事都渴望成人的肯定和许可,也等着你对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发号施令。(还好,儿童是适应的专家。来到蒙台梭利的环境之后,他们会逐渐摒弃原来的观念,接受新的观念。)

 

而一个典型的蒙台梭利儿童,做完一件工作后,通常会自己把工作收好,然后去选择下一份工作。或者自己去吃点心、上厕所、跟朋友聊几句,甚至是在环境中瞎逛两圈,游荡一会儿。

 

总之,他们不需要向成人「汇报」自己的动向。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我们有上百份工作的选择,孩子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人已经示范过的工作。除了工作上的选择之外,成人也会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在其他方面,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蒙台梭利环境中没有统一上厕所的时间。孩子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我们让孩子自己盛饭盛菜。吃什么,不吃什么,吃多少,都自己决定。

 

有了这样的自主权,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为自己而做,而不是为大人而做。

 

只有这样的孩子,才是在做真实的自己。

 

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本质之一:我们培养的不是唯唯诺诺的儿童,而是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主能力的未来主人翁。

上一篇:蒙台梭利教育是怎样培养幼儿的创新性心智?
下一篇:蒙台梭利教育相对传统教育优势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