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明明和你约定好了5分钟, 最终还是要拖很久?
在早教中心,指导师们常常会听到家长的抱怨:
“孩子早上起来,本来和他说好半小时后出门的,结果一直磨蹭,光洗脸刷牙就哄了足足有20分钟,这不,又害得迟到了。”
“昨晚睡前,本来孩子说好最后看5分钟动画片,可是10分钟过去了,还是不愿意离开电视,最终只能强行关了电视。”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几种情况,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建立起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大多数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开始萌芽。
要培养和建立起孩子的时间观念,就要先让孩子对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用具象的形式去让孩子去了解时间。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
用时间名词把时间概念具体化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和孩子使用时间名词,如“今天晚上”、“上次”、“下次”、“昨天”等,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这些词语,但是经过多次引导和长久刺激后,孩子一定会慢慢理解并学会准确使用。
举例▼
“今天下午,也就是吃完午饭后,我们去动物园哦。”
“昨天晚上,你睡觉之前收拾了房间呢!”
把时间名词与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会帮助小孩子前期粗浅地理解时间概念,进而锻炼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借助工具和孩子时间达成一致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常常和小孩子说的5分钟、1小时,孩子是不明白的,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很难感觉时间过了多久,那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可以借助工具让孩子明白时间长短概念。
举例▼
“我们现在花5分钟收拾你的房间吧,现在,计时开始!”
这时可以利用5分钟倒计时的沙漏,或者手机上的倒计时功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时间的开始和结束,敦促孩子在时间结束前完成任务,养成时间观念。
举例▼
借助手撕日历
在孩子第二天醒来之后,和孩子一起,把刚过去一天的日历撕下,让孩子对新的一天更有紧迫感和体验感。
3
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
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上,总是习惯性的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磨蹭是因为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家长做事不紧不慢,缺乏规划和条理性,对于模仿能力超强的孩子来说,又怎么能要求他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上学呢?
甚至,每次孩子看电视,在游乐场,只要哭闹不止,父母就会妥协,又一次满足孩子,延长娱乐时间。
这样的话,孩子怎么可能认为时间很重要,从而建立起时间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