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给孩子的四种教育,博士妈妈说你可以这样做

中国的教育市场很大,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很多家长不惜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晚上和周末让孩子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堂。其实,大家忽略了,世界上有这么一份育儿教材,功能强大又免费。

这份教材名字不新,它叫「大自然」。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分享,在育儿当中怎么把「大自然」这份免费教材用起来

大自然
科学知识和教育资源的索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写作文总喜欢写大自然,要么描述一下某棵树某种花,要么赞美一下某座山某条河,还可以分别写写春夏秋冬,长大一些还可以写环境污染林木砍伐,号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法拥有美好的生活。

只要跟大自然有关的总有写不完的话题,也比较容易拿到漂亮的分数。或者说,是为了拿漂亮分数而写大自然。

自从摆脱写作文的任务,我也极少用心去关注大自然,每天享用着空气、水和阳光,春去秋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说好像真的很自然,以至于我们可能每天生活在其中却没有真切感觉到它都存在。

花草树木,阳光雨露,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如此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为什么会存在?怎么会这样?这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些问题其实是很多科学知识和教育资源的索引

可惜的是,我们的自然教育注重描述,也简单地停留在回答「是什么」或「是不是」问题上。孩子习惯问「这是什么啊?」「这是不是什么啊?」,当然,也有不少孩子也会问「为什么」,但他们得到的答案又往往会回到「是什么」上

教育中的「为什么」,很少得到很好的解答。

从自然科学,到思维与爱的教育

前不久我在朋友圈问一个问题:「什么东西不是热胀冷缩?为什么?」得到很多的留言,90% 的人回答是或者

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因为温度降低时水结冰,密度变小,体积膨胀了。」

我又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因为物理课学的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位物理学博士指出,很多东西真空状态下并不是热胀冷缩。我跟她说,咱们不看实验条件下的,就看自然条件下的。

有一位朋友的答案很有意思,她说:「我猜是上帝想在冬天养鱼。」

我看到这个答案很惊喜,因为这个答案包含的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学到的描述性的知识,还包含了自己的思考和爱的能力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水跟其他物品一样是热胀冷缩的,那冬天有些地方水面结冰,冰就会沉到水底,表面再不断结冰不断沉下去,那水里的生物怎么办?是不是每一年要被冻死一次?这位朋友的答案里体现了她对生命的考虑和爱心。

这些问答让我反思,我们好像习惯于完全倚赖我们学到的知识,尤其是描述性的知识,也习惯于将我们学到的教给孩子,无论他问「是什么」或者「为什么」,我们都告诉他「是什么」。

慢慢地,我们的孩子也开始用「是什么」的答案去解释「为什么」的问题。本来发散的思维就这样慢慢地收缩,直到标准答案。

想到这儿,我突然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得想办法避免不知不觉给孩子培养出这种思维。

怎么破呢?我们还是得回到「为什么」的问题上。

从自然科学,到性格教育

我们可以这样,在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之前,试试先问他们为什么。比如,在春天树木发出嫩芽的时候,可以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发芽吗?你知道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吗?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黑夜白天吗?

这么问不是期待孩子给出多好的答案,而是为了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孩子可能会有很多奇思妙想,也可能会有很多有爱的答案。每个答案都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性格教育的机会。

有一次我问几个孩子:「为什么春天大树会发芽?」

一个孩子说:「春天树木发芽是为了夏天让我们可以在树下玩游戏。」

我非常惊喜地跟她说:「哇,大树很爱你,早早就帮你准备了夏天游戏的地方了。」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因为春天爱大树!」

我很激动,跟他们说:「哇,春天爱大树,大树爱你们,看来春天也很爱你们。」

在孩子对这个现象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情感联结时,关于大树在春天发芽的条件和过程等科学描述,就可以慢慢像讲故事一样跟他们讲了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找这个问题的科学答案。

从自然科学,到感恩教育

对于看得到的自然事物,孩子比较能够跟着我们提出的「为什么」去思考。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或者无形的自然事物,小的孩子没有很好的概念,这就需要通过引导,让他们有直观的感觉。

比如,当我们想跟孩子谈空气的时候,他们可能不太明白空气是什么,长什么样子的。

这个时候可以教他们屏住呼吸,去感受没有空气时的感觉。当他们知道这个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后,再去问开放性的问题。

比如可以问,为什么我们需要空气?还有什么需要空气?为什么他们需要空气?空气从哪里来?

四连问后,空气也可以成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我们常常将感恩的对象指向人,却很少能够去感恩我们身边细微的自然事物。

去年有一次我去听一个讲座,主讲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我们呼吸的空气中所含的氧气需要付费,那么按照市场价去算的话,我们一生要付给空气提供方的钱将会过亿。

我们白天接受的光,如果要按照晚上照明所用的电费去支付的话,也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的。当时听完,我内心肃然起敬,轻轻地吸了一口气,心里说了一句:「谢谢!

我们问孩子「为什么」的次数多了,孩子慢慢也会带着「为什么」去思考周边的事物。慢慢地,孩子也会培养出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

如果在我们提问之前,孩子已经甩了问题给我们,那该怎么办?我的答案是:甩回去

比如,孩子可能突然问一些你始料不及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他从幼儿园里带回来的,或者听别人问起的。这个时候别着急去想答案。

「回甩」问题第一回合。我们可以先邀请孩子讲这个问题的背景,比如问:「这个问题很有趣,你是怎么想起问这个问题的?」

这个时候,他可能给我们讲一个幼儿园的故事,这是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系的好机会,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故事适当的回馈。

「回甩」问题第二个回合。可以问孩子,「你自己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这种开放式的对话,能够很好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

有时候孩子会有不合常规的创造性的思考和答案,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学习经验。

从自然教育,到自我认知教育

此外,大自然还可以成为我们教孩子认识、接纳和欣赏自己的教材。

前不久,我看了一本育儿书,作者是四个天才儿童的妈妈,她的书没有一个字是写如何培养天才儿童,却充满了育儿的智慧。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谈到面对这四个能力和个性很不一样的孩子,担心他们之间可能会有比较,怕有的孩子会不自信。这位妈妈并没有通过很多言语去指出每个孩子的优势。

有一次,她把四个孩子带到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园里,里面有各色各样的鲜花,孩子们都欢呼雀跃。

妈妈带他们看每一种鲜花,并问他们,这个花漂亮吗?他们都说漂亮!那个花漂亮吗?他们也都说漂亮!

观赏的时候,妈妈也不断赞叹这些花太美了。观赏完后,妈妈跟他们说:「我们每个人就像这个花园的花,虽然很不一样,但是都很美好很独特,我们在一起便可以彼此欣赏身上的美好。

最后叨一叨

大自然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艺术灵感,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痕迹。

我们可以在自然中找到所有的知识,却无法在已有的课本和知识中看到自然的所有。而且这本百科全书完全免费地开放给我们!

《科学》是全国小学一年级的必修课,想让孩子学好这门课,爸爸妈妈不妨提前把科学启蒙做起来。趁着假期,带着孩子亲近大自然吧。

图片来源:unsplash

◆ ◆ ◆  ◆ 

上一篇:多一个「可能」,创造力有更多可能
下一篇:会教才能早教孩子识字,该怎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