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最好的药—娇弱的肺,喜润怕燥!
肺位于胸腔,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其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内景经》认为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
肺所主的气是指呼吸之气,包括吸入的氧气,中医称为自然界之清气,清即有营养之意,而呼出的二氧化碳,中医称为浊气,浊即污浊,废物之意。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就是此意。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流通,百脉充盈,呼吸均匀,脉来匀和,若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退,面且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出现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身倦乏力等。“朝”是聚会之意,现在称为开早会,古代称为上早朝。肺朝百脉,就是说全身的血脉都会集于肺。吸入的清气进入血液之后,随着血液循环由大的血脉,逐层进入小的血脉,到达全身细胞,供组织细胞使用,细胞代谢的浊气又从细胞释放入血,从最小的血脉,逐层会集到大的血脉,最后到达于肺,通过肺的呼吸排出体外,故有“肺主治节”之说。
所以说全身的血脉都会集于肺,其实指的是肺主周身之气。肺主气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参与宗气的形成。先天之气的总来源为元气,后天之气的总来源为宗气,元气由下焦的肾所主,宗气由上焦的肺所主。宗气是由水谷之气和自然界之清气构成,即是由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吸入的氧气构成,聚集于胸中,通过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运行全身,起到营养和推动作用。营养作用是给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和氧气,推动作用一是推动肺的呼吸功能,二是推动心脏的泵血功能。所以宗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再重要不过的了,人可以一、两天不吃饭,但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停止心跳,既一时也离不开宗气的作用。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就是指此而言。肺合皮毛。肺脏娇嫩,不能耐受寒热,容易被邪气侵袭。鼻子是肺脏的外窍,与喉相通,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关口,所以外邪侵袭肺脏时,多从鼻喉而入,出现鼻塞、流涕等。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人体的防御屏障,依赖肺所转输而来的营养物质来濡养。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说明了肺与皮毛在生理上有密切关系。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开合正常,邪不易入侵;若肺气虚弱,则皮毛御邪能力减弱而易感冒,从而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气喘等肺卫不宣的证候。肺为水上之源。可见全身的气血津液都靠肺的治理和调节,所以被称为宰相或总理,料理整个国家大事。
肺喜润恶燥,六邪中的燥邪最容易伤肺,灼伤肺津,出现干咳少痰、喘息胸痛等。饮食不当会使机体正气损失,防御功能减退;悲伤过多也会导致肺气耗损;痰饮淤血也会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肺阴虚症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症候。肺阴虚症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阴虚症,则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颧红等“虚咳”特点,此由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而虚热内生,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滋养肺阴,肃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若肺痨病中见肺阴虚症,其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盗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虚损”为特征,此系痨虫蚀肺,阴津耗伤,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病,治宜养阴清肺,杀虫止咳。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劳叶等药。
若咳血病中出现肺阴虚症,临床表现每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等特点,此缘肺阴不足,清肃不行,阴虚火旺,火灼肺络所致,治当滋阴润肺,凉血止血,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四生丸(《妇人良方》)化裁。
若肺痿病中出现肺阴虚症,常见咳吐浊唾涎沫,质地黏稠,不易咯出,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形体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临床表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内炽,阴津枯涸,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应滋阴润肺清热,方选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化裁。
总之,肺阴虚症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中医治疗很具特色,既可直接治疗又可间接治疗。直接治疗有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间接治疗是通过五脏生克关系进行。平日还应该加强锻炼,改善卫生环境,防止空气污染,顺应季节注意饮食养生,多吃清肺、润肺、补肺的食物,如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百合、无花果、甘蔗、苹果、马蹄、桂圆等,也可以用麦冬煎水代茶饮用。以达到保护肺功能,预防和抵御呼吸系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