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各种头痛的方法,都在这里了(纯干货)
I导读:本文介绍了治疗头痛的经验,以虚实为纲,根据头痛不同部位,分为若干类型,相信您读过本文,一定在针灸治疗头痛上,更具有针对性。
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凡四十年,以“疗效高、收效捷、手法巧、取穴少”而著称。兹将老师对头痛的临床选穴、刺法及穴意分析等经验整理如下。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枝)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