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易学,可你会“读”痧吗?

导 读

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之一,操作简单,对于感冒、中暑一类的疾病效果显著。在刮痧板不是很普及的年代,家里许多老人都知道用白瓷勺进行刮痧治病的方法。不过,刮痧的操作虽然易学,但是你知道如何通过刮出来的“痧”进行诊断吗?今天,就一起学习“看痧诊病”的方法。


刮拭皮肤出痧是刮痧疗法的特点,也是刮痧疗效立竿见影的原因。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后不出现痧;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而有潜伏病变的人刮拭后会出痧;患病者一般会因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不同,刮出的痧的部位、颜色、形态亦不同;同一种病证出痧的部位、颜色、形态又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多与经脉的循行分布、全息穴区、同名器官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体内毒素与痧的关系


机体的代谢废物通常通过呼吸、汗液、大小便等形式排出体外。当代谢废物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排除,在体内积聚则称为毒素。毒素会污染体内环境,并成为致病因素使经络气血瘀滞,导致脏腑功能障碍。体内毒素既是病变的结果,又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刮拭出痧的方式可以有效排除体内毒素,调理脏腑,通畅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抗病能力,加强新陈代谢。


临床观察发现,痧的颜色、形态与体内毒素含量呈正相关。病程越长,体内毒素就越多,痧色越深,出痧越密集,面积也越大;病程短者,体内积聚毒素少,则痧色浅,痧粒分散,出痧面积也小;完全健康的人,刮拭则不易出痧。

痧的诊断作用


由于经络、腧穴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内脏及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的经脉循行线、腧穴在刮拭时会有出痧现象,并还会出现敏感疼痛、结节等阳性反应。刮痧的诊断作用主要是根据出痧的颜色,形态变化,阳性反应物形态大小、软硬及敏感区疼痛程度,直观地了解病变的部位、病情的轻重及病势的进退,具有早期诊断、诊治同步的特点。


目前认为,刮痧在诊断疾病方面有以下作用。


1.判断病位  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关系的理论,就可以分析出痧和阳性反应的部位来判断病位。例如,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心俞和上肢心经出痧和阳性反应,即可判断疾病在心脏或心经。依据出痧和阳性反应物进行诊断,尤其以第1次刮拭出痧、阳性反应物的出现最为准确。


2.确定病因和病性  痧的色泽、形态、多少与人的体质、病因及病性有密切关系。热邪所致急症,痧色鲜明;寒邪所致陈旧性病证,痧色晦暗。同样的病证,出痧多为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出痧少为气血不足的虚证;多次刮拭后出痧逐渐减少,但病仍未愈时,要考虑是否为虚证,或所治之病是否为标证,需找出本证进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候出痧的形态可以反映病变的形态,如乳癖者,背部乳房对应区出现痧的形态,即提示乳癖肿块的形态,均匀的痧提示乳癖肿块呈弥漫性,条索或包块样痧提示乳癖肿块为条索状或结节状等。

3.判断病势和疗  出痧、阳性反应区的变化与病势、疗效也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观察每次治疗后出痧和阳性反应区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轻重、病势的进退。


一般规律是,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体内毒素较少,刮拭出痧部位表浅,痧色鲜红,痧粒分散,阳性反应物部位浅、体积小、较柔软,阳性敏感区疼痛轻。


病情重、病程长者,体内毒素多,则出痧部位较深,痧色暗红或青紫,痧粒密集,阳性反应物部位深、体积大、较坚硬,阳性敏感区疼痛重。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程的迁延,出痧颜色越重,痧粒越密集,痧的部位越深,阳性反应物越深、越大、越坚硬,敏感区也越疼痛。


如治疗后出痧由多变少,由密变疏,颜色由深变浅;阳性反应物由大变小,由硬变软;疼痛由重变轻,说明治疗有效,为疾病向愈的变化。初为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几次后出痧由少变多,可视为疾病向愈的变化。


刮拭后出痧多但病证不减轻,应考虑实证、顽固性疾病或病情处于邪气较盛的进展阶段。临床一些服药过多、肥胖、肌肉发达或气血不足者,不易出痧,对此不以出痧多少判断疗效。



刮痧简便易学,对于常见的各种内科疾病和牙痛、近视、痤疮等皮外科疾病都有良好疗效,而且刮痧板轻便易携带,甚至用小瓷勺和润肤油就能进行治疗,刮痧疗法可以说是居家旅行保健的超实用技能。

上一篇:如何用刮痧解决身体的瘀堵,改善体质?
下一篇:◆刮痧都有哪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