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知多少
拔罐是什么?
拔罐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利用燃火或者排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并吸附在人体体表局部或者腧穴上,起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祛除病邪等作用,古人曾用牛、羊的角作为罐具,因此又称为“角法”。本法适应症广、疗效佳,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拔罐原理是什么?
拔罐主要原理在于罐具吸附在体表后,通过物理负压的挤压,可以令局部少量毛细血管破裂,产生反应性瘀血(非病理性),引起组织重建,从而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改善局部循环。
中医理论认为拔罐可刺激体表穴位及筋皮组织,起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营卫的作用,同时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开腠理,祛外邪的作用。
不同颜色的罐印代表什么?
较黑而黯:代表局部有血瘀,部分人积寒也会出现此颜色的罐印,走罐时出现大片黑紫印时表示风寒袭表,可辅以中药解表驱寒。
散在的紫色瘀点、深浅不一:提示气滞血瘀之证。
颜色较浅夹有瘀斑:提示虚症为主,夹有血瘀症状。
鲜红:提示热症、实证或者阴虚火旺。
罐印稍白、触之不温:提示虚寒。
颜色浅或者罐印不明显: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较轻。
罐壁有水气或者皮肤局部有水泡:体内有湿气或湿气较重。
罐印有皮纹兼有轻微痒:表示有风、湿邪。
适合人群有哪些?
中医认为,拔罐疗法是倾向泻的疗法,即体内有实热、湿气、风寒(热)、血瘀情况多适合用拔罐疗法。肌肉关节疾病如肌性斜颈、颈椎病、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其他关节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感冒、咳嗽等;其他疾病如面瘫(面神经炎)、痛经等。
哪些人不适合拔罐?
1、由于拔罐疗法会引起皮下出血,因此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应禁忌使用,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2、皮肤局部有破损、感染、水肿;或有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患者;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月经期女性不适宜拔火罐;
4、饥饿、饭后、过于劳累、难以配合者,应避免拔罐。
拔罐位置、时间有什么讲究?
拔罐位置应选在肌肉较丰厚、无明显关节凹凸的部位,不宜在心尖区、乳房、肚脐、体表大动脉搏动或者静脉曲张处拔罐,同时在眼、耳、口等五官及会阴部也不适合拔罐;每次拔罐选用的罐具大小也应根据患者年龄、部位、体质选用合适罐具。
每次拔罐的时间都有严格要求的,并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一般建议成人留罐时间5-15分钟,儿童、老人、体质较虚弱者,应在专业医师或者治疗师指导下相应缩短留罐时间。两次拔罐时间应间隔3-7天,或在罐印几乎消失后再进行拔罐。
拔罐有什么方法?
拔罐方法多样,常用有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
留罐法即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依个人体质、病情需要而定),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部疼痛。
闪罐法即将罐吸附于治疗部位后,随即取下,再次吸拔,反复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闪罐法不留罐印,常用于拔罐部位不平稳、易掉罐处,如额面、关节附近。用于治疗面瘫(面神经炎)、风湿痹痛、肌肉痿弱等病证。本法要求动作迅速且准确。
走罐法,又叫推罐法、拉罐法,先在拔罐部位涂上适量润滑剂(如万花油、凡士林),用玻璃罐口均匀涂抹润滑剂后,吸附罐具,用手握罐体并沿肌肉或经络走向来回拉动,直至皮肤潮红或紫红。本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肌肉丰厚的部位,可用于急性热病(如发热、外感)、风湿痹证等。
拔罐前有什么注意事项?
1、应在相对安静的治疗环境,被拔罐者应穿宽松衣服,提前摆放好体位,并充分暴露需要拔罐的部位;
2、检查罐具边缘是否平滑、罐体有无破裂,避免吸附皮肤后造成损伤;
3、火罐操作前,拔罐操作者应检查酒精棉球湿润程度,棉球太干则火力不够,导致罐具难以吸附或吸附后容易掉出;棉球太湿润容易滴下酒精,引起烧伤;抽气罐应检查罐具气密性良好。
拔罐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市面上使用的罐具多为抽气塑料罐或者玻璃罐,以下提醒大家一些注意事项:
1、抽气罐操作简便,较为安全,适合大众在家中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抽气的力度、留罐部位和时间的把握,操作得当可保证家中拔罐的安全性;
2、玻璃罐需要配合酒精棉球点火使用,拔罐产生烧伤的原因主要是对酒精棉球的操作不规范,如酒精棉球太湿润,点火后酒精容易滴下,或者是点燃的酒精棉球伸进玻璃罐时触碰到罐口,导致带火的罐口直接吸附皮肤上,引起烧伤;
3、留罐时注意保暖,可覆盖薄床单或薄被,既可挡风保暖,又可防止罐具脱落摔碎;
4、起罐时应一手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向一侧倾斜即可,切忌硬拉或旋动罐具,否则会引起皮肤疼痛甚至破损。
拔罐后有什么注意事项?
1、同一个部位,切忌短时间内重复拔罐,否则容易增加皮肤破损的风险;
2、拔罐后局部应注意保暖,切忌马上洗澡或者吹风,因为拔罐后毛孔大开,吹风或者碰水容易让风邪、寒邪侵入,反而加重病情;建议在拔罐后2-4小时后方可洗澡。
3、若因拔罐时间过长、吸附力度太大或者烫伤导致皮肤起水泡,需要进行相应处理:小水泡可自行吸收,无须特别处理,在其上面覆盖无菌纱布固定即可,水泡较多、较大时,应尽快到医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