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虚证,实证是怎么回事?
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忘记、心烧等。
肾气虚者:症状遗精、夜尿多。
脾气虚者:症状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
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
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沙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肾阴虚: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
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经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阳虚症经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
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
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品,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
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萎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四周作痛,肠叫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血虚症面色发黄或面白无光彩,口唇颜色淡,头晕,失眠,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皮肤无光泽,头晕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指甲苍白,头痛程度较轻,遇劳累后加重,常兼有气虚的症状,如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汗多。
心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忘记,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
肝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叫,手脚肢体麻痹,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虚症的表现症状。
祖国医学以为气、血、阴、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或者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很多症状不仅见于一个症形,还可见于很多症形当中,需要和其它症状结合起来一起考虑,因此,患者当难以辨别时,一定要找有经验的中医诊断。
一、临床上怎样分辨虚症和实症?
虚实:主要是说正邪两方面气力的强弱。
虚症指正气虚,抵抗力不足,受外邪侵袭致病。
实症指致病的邪气盛和邪正斗争激烈,实症中固然外邪的气力胜过人体正气而使人致病,但正气还有气力与病邪进行搏斗。
二、虚症的特点:
1 、久病多虚,一般虚症多发生于重病之后,病期往往迁延较长,不易速愈,易于反复。
2 、由于正气不足,肌体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反应不出来,故症状表现不剧烈。
低热迟久不退、消瘦、出虚汗、精神不振、两目无神、语言低怯、长期食欲不振、腹痛隐隐不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
3 、虚症一般多与冷症同时存在(虚冷症)。
4 、虚症拔罐治疗一般罐斑不明显,皮肤多呈淡红或潮红色。
虚症又或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其临床症状如下:
气虚: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脘腹虚胀,神倦乏力,浮肿,脱肛等,甚至还有气短,懒言,易出虚汗等。
血虚: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
阴虚:腰膝酸痛,口、手、足、心热,心烦失眠,潮热盗汗,遗精,两眼干涩阶花,眩晕耳叫等。
阳虚;畏冷肢冷,腰膝酸软,冷痛,阳痿早泻,宫冷,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
三、实症的特点:
1 .暴病多实,一般实症的病程较短,多属病的初、中期,病势较凶,但一般痊愈较快。
2 .由于邪正交争激烈、肌体对病邪反应较明显,故症状表现得较剧烈,如高热、无汗、精神兴奋、瞻语、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剧咳痰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实症一般多与热症同时存在(实热症)。
凡是体内的病理性异物(结石、肿瘤、瘀血、腹水、痰饮等),皆属实症。
实症拔罐治疗一般罐斑非常明显,多呈现鲜红色或紫红色罐斑,或出现水泡。
中医认为,人体分为“虚症”体质和“实症”体质两种,由于人体先天基础代谢率不同,即人体不吃不喝不动所需消耗热量的指数,若先天基础代谢率较低,或者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冬天里容易手脚冰冷、发麻,属于“虚症”体质;有些人先天基础代谢率偏高,不但手脚总是热乎乎的,还可能因“上火”而口干舌燥、便秘等,属于“实症”体质。
体质属于实症或虚症,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也与后天地理环境及饮食习惯、健康状况等有关,像北方人,总给人一种声音洪亮、红光满面、不畏寒冷的感觉,南方人则较偏向虚症体质,比较怕冷。据调查发现,女性中的虚症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所以冬季怕冷以女性居多。
要改善怕冷的问题,父母最好从小就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服,适量就好,免得闷不通风,动辄一头汗,反而容易感冒,也会失去适应温度的能力。健康的成年人可在夏天时就开始训练洗冷水澡,长期下来对冷的敏感度会降低,到了冬天较易抵抗寒冷,不易感冒。这些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热天时开始,否则贸然洗冷水澡或晨泳,可能会发生意外。
到中医的理论,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特别是气啊,阴阳啊,虚实啊之类的,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虚实,虚实的问题在网上也有很多解释的,但讲得太专业了,一般的人没办法理解,今天我就换个角度,用我们听得懂的话来谈一谈。
首先我们还是来做一个假设,假设有一个部落,这个部落最适宜居住的人口是20人,最完美的配比是10个男的10个女的。如果人口多于20人或者是男女比列不配对,我们就说这个部落生病了,就要给这个部落治病了。
再做个简单的假设,如果人口多了就叫实,人口少了就叫虚。
第一种情况,现在这个部落的人变成了25人,10个女人,15个男人。按照我们前面的假设,这个部落生病了,来给这个部落治病,治病的结果要还原这个部落最佳的状态。本来是20人,现在是25人,多了5人,多了叫实,再进行男女配对,10个女人配10个男人,配完后剩5个男人,这种情况,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多出来的5个男人从这个部落中清除掉,没有这5个男人,部落就成了10女,10男,20人,部落恢复健康状态,刚才给这个部落治病的办法是清掉5个男人。
第二种情况,现在这个部落的人口变成了15人,5个女人,10个男人,按照我们前面的假设,这个部落还是生病了,来给这个部落治病。本来是20人,现在是15人,少了5人,少了叫虚。再进行男女配对,配完后剩5个男人,这种情况的最好解决办法是,从部落外补充5个女人,这样就是10女,10男,20人。部落恢复正常。刚才给这个部落治病的办法是给部落补充5个女人。
这两种情况有个共同点是男女配对后,都剩了5个男人,如果不辩虚实,表面上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病症的表现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人的病,都是发烧,都是呕吐,表象都是一样的,如果不辨虚实具体情况,两种情况都用清掉的办法,或者全用补充的办法都会出问题,第一种情况多出5个男的是真多,如果再补充5个女的,那结果就是15个女的,15个男的,部落容不下这么多人,部落会引起其它一系列的毛病,第二种情况,多出5个男的是假多,不是真多,是女的少了5个引起的,如果不辩别,直接就把多出来的5个男的清除掉了,结果就成了5男,5女,总共才10个人,人口减了一半,部落的生存能力下降了一半,部落男女不成比例的问题是治好了,但其它的问题更严重了,甚至危及到生存问题。病是一样的,都是多出5个男人得不到配对,但治法是完全相反的,这就是中医为什么在治病的时候要辩虚实,多了是实,要清掉,少了是虚,要补充。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现在很多所谓的中医只认病,弄去化验一下,照一下CT,不管虚实,只要是一样的病,都用一样的治法,开一样的方子,结果是不言而喻了!
现在我们再加上一个假设,假设男人是阳,女人是阴,关于阴阳,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会详细谈到!第一种情况是人多了造成的,是实症,具体一点是男人多了,所以叫做阳实,也叫阳盛。第二种情况是人少了造成的,是虚症,具体一点是女人少了,所以叫阴虚。
《黄帝内经》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第一种情况多出来的5个男人相对于部落正常数量,是多余的,就是邪气。第二种情况少了5个女人,本来应该有的精气,现在少了,叫做被夺了,所以叫做精气夺则虚。
跟据前面假设的进一步推理,还可以得到以下几种不同的虚实症状,男的数量正常,女的多了,叫阴实或者叫阴盛;女的数量正常,男的少了,叫阳虚。男的也多了,女的也多了,这叫俱实,在医案上很少见,但黄帝内经中例出来了,说这种情况逆则死,顺则寿,也就是说,人口增多了,比列也是协调的,如果其它条件跟得上,这个部落就会发展壮大,生存能力就大大的增强了,所以能长寿,如果人口多了,吃的等基础设施跟不上,人们就会争,甚至自相残杀导至灭亡。还有就是女的少,男的也少,这种情况叫阴阳俱虚,还有男的多了,女的少了,叫阳盛阴虚,男的少了,女的多了,叫阴盛阳衰。
讲了这么多,很多人说,道理好像是懂了,但具体的情况不知道怎么用,我这里就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比如上火了,口干舌燥的,为什么会上火啊,体内阴阳不平衡了,如果是吃了些热性太强的东西进去,造成阳邪过盛,这时候我们就要吃些清热降火的药。如果是房事过多,体力消耗出汗过多,思想负担过重等,而营养又没有跟上,造成阴津受损,这时候我们就要补,吃些生津止渴补阴的药了,这个时候你还是吃清热降火的,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阴阳俱损?还有就是大寒入体,阴津受制,这又是在虚的基础上再分,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虚,这种情况就得驱寒!
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毛病,中国人75%以上都是亚健康的,归根结底除了环境食物影响外,主要还是有病了乱治,随便开点中药或西药吃,表面问题解决了,好像就万事大吉了,然后就让身体去自动修复,身体的自愈系统哪里忙得过来!结果还不是把身体越弄越糟糕!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