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藏医,静以修身
01
这个词出自哪里呢?
出自咱们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亮呢有两个代表作流传于世,一个是《出师表》,写得很感人真切,一个是《诫子书》,在现代看来就是家训,这样一种对后人的告诫。其中咱们今天学的静以修身就是来源于《诫子书》,它的原文是怎么说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面就有一个静以修身,就是咱们今天讲的一个内容。
02
那这个词在说什么呢?
修身的这个层面其实它里面包含身和心两个层面,就是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这个修身就不仅仅是身体而是身心的层面。
那在咱们今天养生这样一个角度,中医的一个角度,这个修身就包含身、心,乃至灵这样一个层次。所以咱们今天其实就是讲如何通过静来达到身、心乃至灵,这样一方面调养,就是咱们今天的主题。
养生呢可以说现在非常火热,到哪里都有各种法门都有,但是呢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更要有一个高度的认知,不然的话可能忙碌了很多都是徒劳。之所以提出这个静以修身,以静来养身这个思路,是根据我们现代人身心的一个状态有关。其实不光是现代,在过去古人早就看到了这样一个秘密。
03
养生修身的秘密就是在于“静”字。
尤其是到了现代以后呢,古人存在的问题我们现在依然存在,古人的烦恼我们依然有,而且是有过之无不及。就是在过去这个社会世道人心出现的问题,在现代的社会同样有,而且要是过去的多少倍。我们当今现代人这样的一个身心状态,可以说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静”来养身的一个思路,确实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刚性的需求。我们可以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朋友包括我们周围社会上一系列的事情,无论是从医学生理的角度来看待人,还是从社会的层面,从人与人的行为处事的角度来说,我们太需要这个“静”了。
这几天刚过去我们的十一黄金周,我们可以通过节假日的一种状态,就可以看到我们人类其实现在处于一个这样的状况,可能有的人觉察不到,不就是放假吗,大家都喜欢旅游都喜欢出去走走,无可厚非呀!很自然的情况,因为天天工作,天天两点一线这样的状态,迫切需要一个外出的旅行。其实这个只是表面的层次,它反映了我们根本的一种问题和需求,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躁动不安,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空虚,充满着颠倒妄想,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身心的状态。
无论生理层面医学层面出现的一个问题,导致的种种急性病慢性病,还是我们这种家庭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它都是在反映这样一个问题。
从生理的层次来举例说:医院里现在得的很多病,像失眠或者说心里疾病,种种心脏及脑血管病,我们中医称为情志,在咱们这里其实就是跟人的精神跟人的心性有关,这些病包括我们现在得的很多癌,很多绝症,恶性肿瘤,还有很多女性得的病,跟这个无形的情志因素更大。可以说情志对生理的一个影响是无孔不入的,从社会上来说也是这样的。
对于社会的人生活影响也表现得很明显,最典型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说,一言不合就怎么怎么,其实人与人之间现在就是非常的暴躁,充满了戾气,尤其是在路上经常开车的人会经常看到,有的人恨不得飞过去,然后呢我们只说这个人开车素质低怎么怎么,其实这是表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太缺乏宁静,缺乏清净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们今天才提出这个静以修身,简单来说就是如何通过“静”来达到一个养生调养的目的,这就是咱们今天这个课。
关于静字呢其实在古代在过去的经典中,到处都有提到,古人早就看到了静里面蕴含的秘密,对于生命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最熟悉的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其中里面有一句话是什么呢,叫“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就是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保持清净的内心,天地都归顺于你。那这个天地归顺于我是什么意思呢?是天地都给我了吗?是天地的能量都会来到你这里。我们现在流行站桩、流行瑜伽、冥想,种种这样的功夫,有个说法就是我们人在这样一种极静的状态下呢,我们可以接受和吸收宇宙释放的高能量,这个说法我相信它是存在的,只是说我们一般人很难想象和感受到。
所以“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天地就是阴阳啊。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就是这个世界的两种巨大力量,就是两种巨大的能量。我们现在人身体出现问题,要么是阴虚要么是阳虚,总归来说就是能量的透支,入不敷出,要么缺水要么缺火,要么水火都缺。所以呢,如何来补阴如何来补阳,其实清静经里面早就说了:“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就是如果你们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这个阴阳其实是一个同时双补的一个过程,而不存在先补补阴后补补阳。这个方法呢是我们世俗层面医学的一个层面,什么药能扶阳什么药能滋阴这样的一个层面,但是咱们今天讲的是超越这样一个有形层面,就是说人在极静的状态下可以吸收的一种能量,或者说一种疗愈的方法。
04
关于静字其实我们在儒释道里面也都表现得非常充分。
佛家呢我们有一个修行法门叫禅定,也可以称为坐禅,禅定进入一种这样极静的状态之后,身心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人坐禅一开始坐着坐着冷,进入状态后呢身体就会发暖,然后呢腿脚酸痛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乃至会产生更高的一种禅悦叫禅定。
道家呢叫静坐,道家的静坐修行法门不像佛家那样需要双盘或是单盘,道家来说外在看上去可能更自在和潇洒一点,它这种坐姿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它称为静坐。其实无论形上怎么来看,它的内在最初的根本都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便之法来引导我们的心神进入宁静的状态。
甚至在咱们儒家呢,也有一个修行法门叫坐忘,其实也无异于佛家的禅定和道家的静坐,我们在经典上有个说法叫“忘我”,叫“物我两忘”,其实这也属于坐忘的一个层次,就是人在一种极静的状态下达到物我两忘,这个时候就是天地合一乃至于大道合一,这个时候,我并不是孤立的我,我在天地当中我就是天地,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我们在修行上要追求的一种状态。
从这几个角度来说,静对于修行修身这样一个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从养生的层面上来说,很多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跟这个冲突吗?不冲突。运动指的是另一个层面的养生,这个静呢是另一个层面的养生,这两个不在一个层次。这里呢我们可以通过养生的三个层次来说明,我们说有上士中士下士,下士呢养形,就是形体的形,中士呢养的是气,而上士呢养的是神,所以这是形、气、神,也可以成为精、气、神,三个不同的层次。
那反观我们现在的所谓的养生:运动。其实,它还停留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呢,还停留在形的层次。无论你怎么吃还是怎么动,这都是停留在有形的形而下的层次。吃什么可以补什么,怎么运动来增加肌体的活力,这个方法可以吗,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乃至它的一个弊端。
我们说万物都是两面性,我们要认识这个弊端,在很多年前我们提出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在若干年以后呢,养生、运动,健康这个问题越来越出现了弊端乃至被人质疑,很多由于长期的运动造成了肌体的损伤乃至猝死,包括我们现在争议比较大的健身房,这个真的是养生吗?我们要打个问号。它健的是我们的肌肉,我们的皮肉筋骨,我们外在的这种形,很可能它在消耗我们的气血,把气血练成了硬邦邦的肌肉,所以原来有同事去健身房就发现锻炼一段时间后有脱发的问题,肌肉线条是变得好一点了,但是出现脱发,有的甚至有尿频这样的问题。这是真实的案例,不是反对大家去做这样的事情,就是给大家一个提醒,不要只看到它的利,还要看到它的害,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被它的利所伤害,这是养生。
有的人说生命的动力在于阳气,运动不是可以生阳吗?是可以生阳,但是运动的火候是否偏失中道,这个很重要。我们很多人都是偏失了中道来运动,这个运动就不是运动而是劳动,就是造成了对身体的一种劳损和负担变成了劳动,比如我们过量的运动,比如跑步我们能跑一千米,非要定个目标跑五千米乃至十千米,这个身体其实它是受不了的,我们要慢跑,有的人呢强调快速的爆发力的奔跑,这都是不合时宜的。有的人呢在夜晚跑步,他说白天没有时间呀晚上跑步,这已经背离了我们阴阳动静这样一个思路和这样一个原则。
所以不排斥运动对于健康的好处,但是提醒大家要中道更要会运动,不要让运动成为一种劳动,这是在讲下士养形。
中士养气,这个呢跟我们的传统文化更有关系,传统文化里面呢,就包含文和武的两个层次,文就是文学作品经典,我们可以称为读经,诵读经典,比如你每天早起读一读大医精诚,读一读我们的堂训,读一读论语,读一读孟子,或者说读一读老子、庄子,经典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在无形当中滋养我们的浩然正气。所以孟子曾经说过:“吾善养吾浩然正气”。
这个正气呢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这一点大家可以来借鉴我的经验,我的这样的声音其实不是先天的,但是先天肯定有一点因素,更多的是在于后天的读书,培养起来的这样的一种音质,嗓音,我确实通过读书我受益了,不仅仅是心灵受益,身体上的这种浩然正气上也受益了,我们还可以通过行善来养我们的正气,人的善心善念可以滋养人的正气,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传统的武术,就是和我们现在的武术几乎对立的这样的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传统的武术,现代人强调搏击,强调爆发力,强调力量,而我们古人强调一种浑厚的缓慢的一种力量,比如太极拳,形意桩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这些传统的国术武术可以培养我们的正气,可以养我们的气。所以养生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养气,就是一文一武皆可养气,养我们的正气。
最高的层次就是我们的上式,上士养神,这个可能就是更高的一个层次,这样的一种养生修身的一种法门,养神其实就是在养心,就是养我们的心神,因为在我们人的层面分为精、气、神,或者说形、气、神三个层次,但是在三个层次里面,谁主宰?谁统领?那就是我们的心神,所以精气随神,范老师经常讲这句话,所以我们的形和气它最终都是要受神的统领和支配,那如果我们有能力,或者有方法来直接从养神调神的一个方面来入口,其实我们就相当于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这个取上将这个位置就把握了大局,把握了全局,这就是说上士养神,那如何来养神呢?我们就要来了解神的一个本性,同样是这个《清静经》里面这么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也就是说把神的一个特性就说出来了,精、气、神中的神最喜欢什么呢?就是说什么最能滋养它呢?就是清静,就是静,一个人内心的清静和平静,其实已经在养你的心神了,很多人说我怎么养神,有什么办法,哪有一个具体的办法,你只有做到了你的妄念杂念得到了平息,你的心神自然就会得到滋养,而不是说你要刻意的来养神,这是不存在的,你把你的颠倒妄想,把你的纷飞的杂念妄念,把这些念头一点一点都排遣之后,你的心神自然得到滋养,这就是对神层面的调养,也就是道家讲的无为。
一个是身体上的无为,就是不要做过多刻意的事情;一个是心里上的无畏,心里上不要有太多的私心,杂念,个人的一些主观立场上的一些想法,要减少这些,这个当下就是清静无为的状态,与此同时,我们的心神就能够得到滋养,所以这可以说是养生的三个层次。
而且我们说很多人说养生重在养阳气,阳气是生命的动力,那这个静是养阴的,动才能养阳,是这样的吗?其实你真正的做到如履如法的静,它的阴阳是可以双阳的,这个话题我们可以在下一节课详细的探讨,如何以静来养阴,同时养阳,而不是只有靠运动才能养阳,其实它是殊途同归,我们如何能静中求阳,阴阳双补,我们可以下一期探讨一下,今天我们就暂时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