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反复发作,因为这六点未做到

当血尿酸足够高(通常只要大于尿酸盐在血液中溶解度420μmol/L),并持续一定时间,尿酸盐即在组织中形成晶体,从而出现痛风。

痛风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和肿胀,可分为初始发作、反复急性发作、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或慢性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痛风在肾脏表现为肾结石和慢性尿酸盐肾病,可进展为慢性肾脏疾病。

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慢性期病变有一定的可逆性,长期规范和达标治疗可使痛风石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相关肾病也可减轻,甚至可以治愈,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存在预后好的案例,也会存在预后较差的案例,痛风反复发作,并出现严重内脏损害。

究其原因,做一个小小剖析。


0

1

合并用药升高血尿酸

痛风病友最常见合并痛风,因素需要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噻嗪类利尿剂可以更好控制高血压,但噻嗪类利尿剂有升高血尿酸副作用。吲达帕胺、复方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均含有利尿成分,如果存在血尿酸升高,也应该及时做调整。除上述药物,髓襻利尿药(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和环孢素(一种免疫抑制剂)均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


利尿药是导致老年人继发性痛风的最重要原因,停用后血尿酸容易控制达标。

0

2

合并影响血尿酸的合并症

高血压、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均是痛风起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痛风预后变差的主要因素。并且痛风患者容易合并体内代谢异常,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表现和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达标,有利于纠正胰岛素抵抗,对血尿酸控制有利。

慢性肾脏疾病会引起尿酸排泄障碍,导致血尿酸升高,血尿酸升高又致尿酸盐性肾病,从而互为递进,只有干预得当,方可避免病情继续加重。

另外,处于分解代谢(如败血症)或脱水状态的患者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风险也增加,容易在住院治疗期间或刚出院时急性发作痛风性关节炎。

0

3

体重超重

肥胖患者体内高浓度内源性胰岛素抑制尿酸排泄,因此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关系密切。超重的痛风病友在体重控制达标后,肾脏排泄尿酸功能也会提高,所以控制体重对降低血尿酸有帮助。痛风病友应进行体重评估,超重者可通过健康的饮食方式,结合合理运动,缓慢减重(每月减轻体重1.5至3公斤)达到并维持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体重指数(BMI)=18.5~23.9kg/m2

0

4

未控糖

果糖(即果葡糖浆)增甜饮料的消耗量增加提高了痛风的患病率。

即便不喝饮料,我们早已习惯早饭稀饭配馒头、稀饭配油条,午餐、晚餐吃米饭,而蔬菜配的少,这样的饮食结构均使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高,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并且,传统低嘌呤饮食建议中,并未强调限制碳水化合物占比,使得血尿酸不易控制。

虽然水果也含有果糖,但水果同时含有纤维素、钾、花青素、儿茶酚和类黄酮等其他对人体的有益营养成分,并且食用水果可降低对其他甜食欲望,因而水果对血尿酸的影响明显小于含糖软饮料。鉴于此,痛风病友可摄入天然水果,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高、果糖含量低的天然水果。

痛风指南推荐:每日300毫升脱脂或低脂奶制品,1个鸡蛋,500克新鲜蔬菜,搭配粗粮和豆类等低升糖指数谷物,同时限制红肉、鱼、含果糖和蔗糖的食品,避免动物内脏、甲壳类、浓汤和肉汁,是最理想的饮食组合。

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更好控制体重,纠正代谢紊乱,帮助控制血尿酸,减少降尿酸药物用量。

0

5

血尿酸未达标

控制血尿酸达标,有助于体内尿酸盐溶解释放。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释放后,痛风性关节炎达到治愈。

将血清尿酸降至目标并维持目标浓度,可以发挥以下效应:

1)溶解关节、软组织和肾脏中已有的尿酸钠晶体,并防止形成新的晶体。

2)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最终实现无急性发作;

3)使结石消散。

口服降尿酸药物是最快速降尿酸的方式,未能调整降尿酸药物剂量以达到目标血清尿酸浓度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

痛风石的存在说明尿酸盐负荷过高,需要较低的目标血清尿酸浓度。

1)无痛风石时,目标血尿酸<360μmol/L。

2)有痛风石时,目标血尿酸<300μmol/L。

0

6

未有效预防痛风复发

任何导致血清尿酸浓度迅速升高或降低的药物、条件或饮食变化基本上都可能促发或延长痛风的急性发作,尤其多见于降尿酸起始时或加强降尿酸治疗时。

痛风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复发的频率、痛风的持续时间以及痛风石的存在和大小等,决定预防痛风复发治疗疗程,有痛风石者预防复发性治疗疗程可达半年之久。

一般情况下,应持续预防,直到不再复发痛风关节炎,并且血清尿酸浓度达标。如痛风复发,继续按照急性痛风治疗方案治疗。停止预防后痛风复发,仍提示降尿酸治疗有效。



上一篇:小空间怎么做吊顶?走廊过道的吊顶设计案例
下一篇:常在家里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终生心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