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家里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终生心理缺陷
孩子一出生,老父亲老母亲们就开始奋战在育儿这条路上,耳提面命想把孩子教育好,最后却适得其反。
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爆发家庭大战,却忽略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育自己。”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妈妈之间的一举一动,都在逐渐形成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了善恶、对错最初的概念跟观念。
爸爸妈妈不经意的做法,很可能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1、 “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面对哭闹不休的孩子,很多母亲下意识的会说:“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管用吗?当然管用。
2021年被拐14年的符建涛与亲生父母团聚,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因为我记得小时候妈妈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把你卖掉。可能就是对这句话印象比较深,所以就感觉妈妈会不会是不要我了,(卖我)这是双方都情愿的,都同意的。”
小小年纪的符建涛就怀着这样的心情长大,殊不知母亲坚持找了他14年。
在我们看来,就是一句制止孩子行为的话,但对孩子来说他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会把大人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礼记》有云: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对待孩子教育应该循序渐进,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方式,你不能指望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来做,他没有自控能力也根本做不到。
常说“爱之深,责之切”,但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即使再生气,也应该保持理智,切忌发火,成为孩子眼中的“喷火龙”。
2、“父母吵架,是孩子眼里的恐怖片”
父母的争执,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泰国有一部公益短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却把父母吵架,孩子的绝望和恐惧描绘的淋漓尽致。
不仅仅如此,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博士研究发现:
父母总当着孩子面吵架,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还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
之前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方一凡,他不是几个小伙伴中成绩最好的,但却是里面情商最高、性格最阳光开朗的一个。
剧中的方一凡能长成这样,得益于他出生在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中,有一双开明、有爱的父母。
爸爸妈妈是最亲近的人,两人经常性的争执势必会引起孩子的恐慌,胆小怯懦、甚至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孩子早期教育。
从小感受到爱,无形中给孩子在未来的人生路上穿上了盔甲。
3、漫无目的抱怨,畸形世界观
6岁以前是孩子逐渐形成世界观的时候,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超强,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会在他们心里撒下引导的种子。
很多时候可能只是无心的碎碎念,在家里妈妈抱怨爸爸不爱做家务,成天只会打游戏,出门抱怨等车时间长,自己每天都在努力为家庭付出......有一点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说个没完没了。
孩子长时间处在在这种负面环境里,只会有一学一,形成畸形的世界观。
上学后作业写不完会抱怨老师留作业太多,平时自己事情做不好会抱怨别人影响了他......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会更加怨天尤人,变得自卑,不愿或不善与人交往,有的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
相反地,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一个桥段,主人公带着儿子流落到地铁站的厕所里。这么落魄,却从未抱怨而是告诉孩子:坐着时光机到了古代,要躲避恐龙。
明明是糟糕到极点的事情,在儿子的记忆中成了一场很酷、刺激的游戏。
言传身教,是老祖宗留下的精华,孩子的未来不应该就这样“毁灭”在一言一语中。
4、“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香?”
我不止一次听人说“在我爸爸妈妈眼中,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最好”这句话。好像家长们永远都在“遗憾”自家的孩子不如别人,看不到孩子闪光点。
《少年说》中有一期,女儿哭着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妈妈回答:“我怕你骄傲,我怕你飘”。这位妈妈不知道自家孩子优秀吗?
她知道。
在绝大多数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但他们大多对于教育孩子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这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成功的模板,是一条“明路”,认为这样会对孩子更好。
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魔咒”,很多人长大后还一直活在这种阴影中,做什么都不自信,感觉自己做不好。成年人尚且讨厌去对比,更不要说小孩了。
“有其母必有其女,有其父必有其子”,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侧面证明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孩子成长就这么几年,但人的一生却和小时候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受到的影响总是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