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寒食不生火,到底该吃啥?


今年农历的三月初四是寒食节,所谓“寒食”也就是“冷食”,意思就是到了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那么寒食节不生火,到底该吃啥?为啥说寒食节是“吃货”的节日?老人说:“寒食吃货节,画卵子推燕”,是啥意思?


寒食节是如何计算的?



寒食节也叫“百五节”,意思就是冬至过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也就是说寒食节是以节气来划分的,而节气是根据太阳黄道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而得来的。所以节气与阳历是同步的,而寒食节也是与阳历同步的。


因此每年的寒食节在农历中的日子并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在二月,有时候在三月。比如去年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是同一天,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十三。而今年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就是农历的三月初四,也就是“寒食节”。


由于一个节气等于黄道十五度,但大于十五天,约为十五天五个多小时,因此从冬至到清明之间大于一百零五天,所以寒食节总在清明之前。而寒食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禁火”,来源于古老的“改火”习俗。


以前的“寒食禁火”并不是只有一天,有三天,五天或者七天不等,最长能达到一个月。当年曹操就觉得“禁火”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就曾下令取消了这种习俗,晋朝又恢复到三天。那么这么长时间不生火,人们都吃什么食物呢?



古人如何度过寒食节?



一、寒食十八顿


人们常说一日三餐,其实在宋代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只有皇家才吃四餐,而诸侯只吃三餐。比如淮南王刘安被流放之时,圣旨上就专门强调让他“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论语》中就有“不时不食”的说法,意思就是不到吃饭的时间是不能吃饭的。


但是在寒食节禁火期间,人们吃东西是不计顿数的,可以从早吃到晚,随心所欲。所以就有了“寒食十八顿”的说法,意思就是寒食节期间可以随时吃饭。所以民间有句谚语说:“馋妇思寒食,懒妇思正月”。


因为正月的各种讲究很多,妇女们不用做针线活,也不用洗衣服等,因此懒惰的妇女都期盼正月,因为正月可以休息。而寒食节可以随时吃饭,因此“吃货们”都期盼着寒食节早日到来。所以古代的寒食节,也算是“吃货们”的节日。




二、寒食子推燕


寒食节也是纪念介子推的节日,由于寒食不生火,因此每到寒食节前一天,人们就会趁着火未熄灭之前,准备很多事物,所以寒食节前一天也叫“炊热日”。“子推”就是一种枣子糕或者枣子饼,人们提前将这种饼子做好,然后用柳枝穿在一起挂在门框上风干。


当人们将“子推”挂在门上的时候,也是燕子归来之时,因此就叫“子推燕”,是用来纪念介子推的。宋代的《鸡肋编》中说:“寒食火禁,以冬至一百四日,谓之‘炊热日’。饭面饼饵之类,皆以为信宿之具。又以糜粉蒸为甜团,切破曝干,尤可以留久。以松枝插枣糕置门嵋,呼为子推”。


冬至一百四日,也就是寒食节前一天,此时家家户户烧火做面饼,以备寒食节食用。因此寒食节前一天就为“炊热日”。人们将做好的面饼风干之后,就可以长时间保存。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寒食节,家家门前挂着一串串的面饼,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三、寒食罐儿馍


由于寒食不生火,所以每到寒食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提前蒸一些大馍,馍的四周做成鸟和蛇的形状,俗称“罐儿馍”。说是当年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时,有鸟和蛇前去保护他,于是人们就蒸一些这种造型的馒头,用来纪念介子推。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大馍上做一个大盘的形状,里面用面做成文具或者耕具等,给家里的男孩子吃。俗话说:“吃了文具,文思大进;吃了耕具,种田有劲”,都是一种美好的寓意,而这种馒头也是寒食节主要的食物之一。




四、寒食镂鸡子


每到寒食节之前,人们就会煮一些鸡蛋,并且将鸡蛋染成蓝色或者红色,谓之“镂鸡子”,也叫“画卵”。《岁时广记》中说:“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晌”。在《荆楚岁时记》中也说:“古之豪家,食称画卵”。


所以寒食节吃鸡蛋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在农耕社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鸡蛋算是最好的食物之一,平时都舍不得吃,但是到了寒食禁火期间,人们却能吃上鸡蛋了。




五、寒食桃花粥


每到寒食节前后,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人们就会采摘一些新鲜的桃花瓣煮粥,比如《云仙杂记》中就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由于寒食节可以随时吃东西,但妇女们为了保持身材,总要想一些好办法。


而“桃花粥”可以消食顺气,甚至还可以减肥。比如《千金药方》中说:“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当然有些地方则是熬制大麦粥,比如《荆楚岁时记》中说:“寒食禁火三日,造场大麦粥”。


大麦粥也就是用大麦熬成麦浆,煮熟后加入捣碎的杏仁和糖,而大麦也有利水和消食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代的寒食节还真是“女吃货们”最期盼的节日,除了想吃就吃之外,还有瘦身的“桃花粥”和“大麦粥”等。



上一篇:寒食节有哪些风俗?与清明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甲辰月运(4.5-5.4)丨清明之月,低谷与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