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遭到破坏,超过了正常骨髓造血,是发生了溶血性贫血?


摘要: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大多数溶血性贫血经治疗后可使症状减轻或治愈,但原发病为遗传性疾病的溶血性贫血,不能彻底治愈。


溶血性贫血,多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遭到破坏,且红细胞被破坏的速度,超过了正常骨髓造血的能力,从而诱发不同情况出现。



01


溶血性贫血的类型有?诱发因素为?


溶血性贫血可根据起病快慢、溶血病因、溶血部位、持续时间等情况,分为不同的溶血性贫血类型,其中根据溶血部位可分为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根据溶血病因可以分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


那么根据起病快慢,溶血性贫血都有哪些症状呢?


1、急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常常起病急骤,如果短期出现大量的溶血,可引起机体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背疼痛及四肢酸痛等,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出现面色苍白、高热、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竭等情况,危及生命健康。



2、慢性溶血性贫血

慢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病通常较为缓慢,但病情较长,主要表现为贫血、脾大、黄疸等三大典型症状,且患者容易感到乏力、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时伴有呼吸急促等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胆红素血症,部分患者还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等。



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红细胞破坏加速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主要可以分为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红细胞内在缺陷等。


那么具体什么因素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呢?


1、生物感染因素

原虫感染导致的疟疾、弓形虫病、黑热病等,细菌感染导致的霍乱、梭状芽孢杆菌败血症、巴尔通体病等,以及毒蛇咬伤感染后,也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2、食物因素

如蚕豆病患者,大量食用新鲜蚕豆或其制品,部分人群食用过期的食物,或大量食用腌制的食物等,都可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3、化学或药物因素

化学因素如长期接触重金属超标的环境,以及长期接触氧化性或非氧化性化学物等。药物因素主要在于部分药物,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发生,如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硝基呋喃类药物,以及苯肼、奎尼丁、噻唑酮等药物。



4、疾病因素

如患者大面积烧伤,或患者本身患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人工心脏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疾病的,均可诱发溶血性贫血的出现。


5、遗传因素

具有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患者,也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遗传性棘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人群。


02


溶血性贫血主要进行病因治疗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明确病因,积极控制原发病,可对应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必要时可进行输血治疗。


那么溶血性贫血都有哪些治疗方式呢?


1、药物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对自身免疫性贫血溶血发作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进行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进行免疫功能亢进消除,使用雄激素司坦唑醇、达那唑等,刺激红细胞生成,使用叶酸、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进行对应情况的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脾切除手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脾切除手术,主要适用于脾功能亢进,且明显有压迫症状的患者,以及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不耐受的等患者。


3、其他治疗

其中输血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维持机体正常生命体征,血浆置换治疗可以帮助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减轻肝肾等组织器官的负荷。如果贫血症状比较轻,也可以不需进行特殊治疗。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机体恢复。


那么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日常还应该怎么做呢?


1、日常护理

日常保证充足的休息,家人积极配合保持周围环境安静,患者本人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应多以易消化为主,可少食多餐,不可暴饮暴食,多吃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高铁质的食物,补充叶酸等。


2、病情监测

监测患者血红蛋白尿情况,以及贫血症状变化情况,是否发生其他症状或并发症等,保证患者的氧气能够充足吸收等。


3、正确用药

严格遵循医嘱正确用药,不可随意加减药物或停用药物,以及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




写在最后:

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部分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如有其他不适,积极就医。



上一篇:完整瓷砖铺贴流程,防止被无良师傅糊弄!
下一篇:肝脏介入术后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