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康复常见误区,你一定要知道!

中风后遗症这是一种多发于中风患者身上的疾病,此病症的发生,会对患者朋友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脑中风=临床最主要的表现,是神志障碍和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症状依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症状,称为后遗症。

 


由于许多家属的认识不足,在康复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不仅没有帮到病人,反而加重了功能障碍,甚至造成继发性损害。

 

误区1



中风早期要卧床静养不少中风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早期应该在床上卧床静养,减少活动,以至于患者拖到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康复做得越早,后期的效果就越好。在病情稳定之后,患者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开展康复锻炼。


长期卧床静养,极易发生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压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也加大了医疗支出。

 

误区2



康复训练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事实上,康复训练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康复训练必须在康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中风后的不同功能障碍,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按步骤进行训练,具体可以精确到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动作的训练。

 

误区3



训练强度越大,恢复越快中风后的训练,并不都是强度越大越好,越积极越好,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例如,一个80岁的老伯做康复治疗时,就不能对其要求太高,还要充分考虑到他的神智、精神状态、理解能力、心肺功能等。

 


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应放在减少并发症上,等患者病情稳定,神智和精神改善之后,才开始实施行走、肢体主动移动等方面的康复。

 

一般来说,半身瘫痪的病人进行康复时,应优先考虑下肢。在中风半年后,多数患者已经进入康复效果平台期,此时偏瘫的肢体大多已经开始进入痉挛状态,康复重点则应该放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上,以使患者尽可能适应新的生活。

 

误区4



下地走路越早,恢复就越快越好,恢复步行能力,是大多数中风患者及其家属迫切的要求,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并不是练习走路越多越好。

 

多中风病人走路时身子是歪的,腿像个钟摆式画圈,就是因为早期操之过急,没有在正规康复治疗下循序渐进造成的。


 

如果没有达到下地走路的标准,不具备条件,除了造成姿势的异常,还可能会造成踝、膝关节的损伤。

 

什么时候下地?下地怎么站立、行走?是否需要用辅具?怎么训练步态?走多远,走多快,走多长时间……需要医生来制定专业的康复计划。

 

误区5



只关注身体,忽视了病人的心理

 

中风对一个人的精神打击是很大的,很多患者常常会因为中风而变得抑郁。

 

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格改变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家属不及时察觉和干预,不仅严重影响康复的效果,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在康复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考虑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认知上的问题。


上一篇:脑出血是怎么发生的?
下一篇:糟糕,中招了!但是“感冒”“流感”傻傻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