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立规矩”的孩子,活得有多快乐?
养育孩子,不光要教,还要管。
有规矩意识的孩子,也会更有耐性和恒心。
被“立规矩”的孩子,活得有多快乐?
被“立规矩”的孩子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规矩还能带给孩子更大的自由。
如果你问孩子:“什么是自由?”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回答道:“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自由”都是规则下的自由。
如果说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守规则就是责任,如人有开车的自由,那必然包含了需要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限制。孩子的世界也是一样。
在只有一个滑梯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需要排队,不插队、不争抢,这样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滑梯上玩。
如果有的孩子选择了霸占滑梯,不仅会失去同伴和友谊,也可能遭到指责和驱赶。
这里的规则,便成了自由的保证。
教育家尼尔在1921年创办了一所夏山学校,被誉为“最自由、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任何人都不会强迫他们学习。
这种宽松的教育方式对于中国家长很难理解,但就是在世界上最自由学校,也依然有着各样的校规,而校规设定的标准就是:不影响别人。
尼尔解释道:
“如果孩子在上拉丁文课时不停地捣乱,那么就应该将他赶出课堂,因为他干涉了别人的自由。”
“如果选择了一门课,你就必须遵守你和老师之间的约定去上课,如果三次不去,就会影响别人的进度,就不能再去上这门课了。”
一个不懂得遵守规则的孩子,没有人会把自由的权利交给他。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给孩子建立规则,恰恰是给孩子更高层次的自由。
第一类:关于生命安全的底线规矩:
这类规矩是孩子最先需要接受和理解的,最常见的有交通规则:不可以闯红灯、不要乱穿马路、车子行驶时,不能将头露出窗外等等。
几年前,安徽有两个男孩,在车流涌动的城区主干道上来回奔跑,3分钟内竟来回横穿马路13次。
最终,一辆轿车避让不及,撞倒了其中一名男孩。
避免这类意外没有任何捷径,唯有父母把安全问题当成底线教育,严格执行。
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防拐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此类规则真的和孩子怎么重复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类:那些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规矩: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班上有个小朋友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因为她总是给小朋友起外号,喊他们“笨蛋”、“猪头”,还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渐渐地,大家都不爱和她玩了。
孩子在社交上遇到这类难题,不完全是因为性格问题,而是他们真的不懂社交上的规矩,不懂什么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
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永远是教育中的重点。
比如前文所说的“不影响别人”:
外出就餐不能大吼大叫;
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东西;
乘坐公交车别用脚踹前排座位;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还有一些基本的礼貌、礼仪:
别人帮助了你,记得说声“谢谢”;
不要对别人的外表品头论足;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别人款待你吃东西,可以说“我吃饱了”,不能说“很难吃”。
这些人与人相处的规矩上,父母的引导以身作则为主,如果尽早教给孩子,他会受用一生。
第三类: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规矩:
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电视再好看也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每天有阅读习惯等等。
其次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比如守时、乐于助人、承诺的事要兑现等等。
有的家庭甚至还有一些家风、家训,《朱子家训》开篇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些家规往往能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孩子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
如何帮助孩子立规矩,把握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