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焦虑的根源:过度负责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说:“过犹不及。”
阳光滋养万物,太大却会造成灼伤;
雨水滋润草木,太多便会引发腐烂。世间事物皆是如此,为人处事更是这样。
想要处事圆满,待人友善,是人性美好的本能。
但若是干涉太过,负责过度,不仅不会得偿所愿,还会扰乱别人,透支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焦虑烦忧。
懂得适度负责,保持界限,才能彻底解决焦虑,悦人悦己。
过度负责,干涉打扰别人
《论语·颜渊篇》中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圣人教导我们:一个人通晓道理,明白真相,如果看到他人行为不当,真诚相告,若是仍然没有改变,及时停止,就是最恰当的做法。
听老人讲过一个故事:
曾经,镇上住着一个老木匠和一个年轻木匠,老木匠技艺精湛,远近闻名,而年轻木匠只会简单的活计,能勉强维持生活。
于是,年轻木匠便拜老木匠为师,想要精进技艺。
老木匠虽指导仔细,但是干涉过多,看到徒弟下午做活儿,就说:“以后还是早上动工好,精力足”。
发现徒弟在桌椅上雕刻一些图案,便说:“老老实实才能长久,还是不刻的好”。
后来,总是早早的看着徒弟做工,成品上不允许有一点儿图案,久而久之,年轻木匠因为过于紧张,不仅没有学到更多,反而连以前的技艺也丢失了。
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同,认知理解也不同,若是把自己的习惯,强加诸于别人;
把自己的鞋子,强穿在他人脚上,就会事得其反,打乱别人的进程。
孔子也说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
命运的改变,人生的觉醒,往往只能靠自己参悟。因此不太过勉强,不过度干涉,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帮助和体谅。
太过用力,透支消耗自己
孟子有言:“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世界是一片影像,自己是投影源。要想改变外境,帮助别人,就要先做好自己,保全自身。
若是对外太过用力,非但毫无成效,还会透支消耗自己。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妇人,养了一只鹦鹉,一天早上起床,妇人发现鹦鹉嗓子哑了,说话是老鸭嗓。
便十分担心,不顾自己生病发烧,为鹦鹉熬制汤药、加厚笼子、喂食口粮,不想不仅没有治好鹦鹉,自己反倒是累倒了。
休息了几天之后,妇人的高烧退了,竟发现鹦鹉的嗓子也好了。
原来,妇人发烧时声音沙哑,鹦鹉只是在模仿妇人说话罢了。
《论语·子路篇》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世界本为一体,能量相互流动传递。活好自己,提升正气能量,不用多言,他人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做出改变。
所以说,提升自己,不过度用力,不消耗自己,才是对人对己最大的负责。
成年人最好的距离:适度负责,永不越界
《大学》中说:“知其所止,止于至善。”
一个成年人最大的觉悟,就是知道适时停止不越界;最大的善意,就是留有距离不干预。
懂得适度负责,永不越界,彼此才能相处愉悦,交往长久。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管仲和鲍叔牙自小就相识,因为鲍叔牙家境贫苦,管仲对他便如亲弟弟一般照顾。
后来两人一起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总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因此时常去各地采办。
管仲知道后,只是叮嘱鲍叔牙行事多加小心,便不再多管。
而后来管仲想要入仕为官,鲍叔牙也只是出谋划策,提供建议,从不干涉朋友的选择。如此,两人互为知己,成为一生至交。
《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使命,都拥有前行变好的力量。
与其过度关注他人,变得焦虑不安,不如专注自己,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然后去点燃别人心中的灯。
当你活得明媚轻松了,世界就会变得如你所愿了。
▽
《礼记》中有云:“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君子关爱他人,注重德行方法;小人帮助他人,往往胡作妄为。
万事万物皆有法度,懂得顺应事物本性,遵从人性本能。
不过度负责,不过分担忧,才能让别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真正利益他人。
余生,愿我们懂分寸、知进退、守界线,拥有勇于负责的担当,也有适可而止的智慧,活得无愧于心,也坦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