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产指南!还没到医院就羊水破了?这是最稳妥的处理方式


突然临产

我们该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图片来源:千库网


很多准妈妈都知道,临产前主要有这些征兆:腹部下坠感、见红、规律有痛宫缩、破水。一旦发生破水,如果孕妈妈没有及时赶到医院,就需警惕脐带脱垂、羊水流失过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甚至死亡等不良情况发生。


还需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孕晚期的准妈妈出现规律宫缩和破水的情况后,就正式进入了产程。孕妈分娩的时间是有自然规律的,正常的分娩过程,从有规律的子宫收缩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为止,初产妇大约需要16~18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经产妇也需要6~10个小时左右,需要经历3个产程:


第1产程:是宫口扩张期,一般初次分娩的产妇宫口比较紧,张开的速度较慢,需花11~1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而生过宝宝的产妇宫颈就会松一些,一般需要6~8个小时。


第2产程:是胎儿分娩的产程,初次分娩的产妇多在2小时内分娩,而分娩过一次的产妇则时间要短许多。


第3产程:是胎盘娩出期,这个产程较短,一般需要5~15分钟左右,不超过30分钟。


但如果分娩过急,就会造成急产急产分娩是指在产道无阻力的情况下,宫口迅速开全,分娩在短时间内结束,总产程小于3小时结束分娩。


生娃快能缩短分娩时间

不是件好事吗?

准妈妈们可别误会

其实......

“急产”风险很大!

非常容易对母婴造成损害


对孕产妇的危害



会阴撕裂:急产胎儿经过产道的速度太快,容易导致会阴、阴道或子宫颈裂伤。


产后出血:子宫肌层过度收缩,引起子宫收缩乏力,会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感染:在无法消毒的环境下接生,容易造成产后感染。


对孩子的危害



缺氧:急产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使胎儿容易缺血、缺氧,进而发生宫内窘迫。


新生儿外伤:子宫收缩力强,推动胎儿娩出的力也会过大,容易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等产伤。


颅内出血:胎头适应产道压力的时间短,胎儿头部短时间内经历较强的压力压迫,增加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风险。


新生儿肺炎:急产可能会增加胎儿吸入羊水的风险,易引发新生儿肺炎,甚至窒息。


脐带感染:没有使用专业的无菌器械来切断脐带,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消毒措施,容易发生新生儿脐带感染。



所以,如果准妈妈

已进入产程且人不在医院

就需留个心眼

警惕“急产”发生


另外,准妈妈们

如果能学会辨别临产“预警”

及时前往医院办理住院

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进行分娩

更是最稳妥的做法


图片来源:千库网



如何辨别临产释放出的“信号”?

记住下面这些小贴士!


①肚子开始阵痛、发紧


分娩前12~15个小时,由于子宫在强力收缩,孕妈肚子会开始阵痛。


随着时间推进,这种痛会逐渐频繁,变得规律起来。出现规律的宫缩也就意味着产程的开始。开始时宫缩持续时间较短(约30秒)且弱,间歇期较长(5~6分钟)。随产程进展,持续时间渐长(50~60秒)且强度增加,间歇期渐短(2~3分钟)。当宫口近开全时,宫缩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或更长,间歇期仅1~2分钟。


②见红、破水,阴道分泌物增多


③有想便便的感觉


如果到了孕晚期,尤其是接近预产期,突然有想要解大便的感觉,也要考虑是不是快生了。



除此以外

如果孕晚期的准妈妈

在家里或者街上突然破水临产

注意这几点关键!



○ 注意感染

破水后阴道和子宫腔是相通的,阴道里的各种各样细菌有可能会发生上行感染,进而引起胎儿在宫腔内细菌感染,这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所以,发生孕妈破水后一定要注意卫生,最好拿一块干净的卫生巾垫着臀部。


○ 平躺减少羊水流失

破水之后,为了防止脐带脱垂、羊水流失过多胎儿缺氧等不利情况发生,孕妇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应该要先平躺着。


如果在家里的话应该躺沙发上,用靠垫垫高臀部,然后通知家里人帮忙送到医院;如果是独自在外面,可以拿自己的包垫高臀部,然后拨打120,等待救援,等待过程可寻求周围群众帮忙,找干净的纸巾或卫生巾垫在身体下面,以防细菌感染。


○ 保持冷静 

越是这种紧要关头,无论是家属还是孕妈越要保持冷静。


如果是在私家车上,孕妈可以尽量平躺在后座,夹紧双腿和外阴。


有条件的话,家属最好在孕妈身下垫个干净的护理垫或床单、被褥,帮她褪去下半身的衣物。


○ 随时观察 

家属可以先观察,看看胎头是否出来了。


如果已经从会阴口出来,可以把手放胎头上,稍微轻轻地用力施加阻力,使胎儿缓缓地出来。


如果已经娩出,记得用干净的毛巾将宝宝身上的羊水、血水擦拭干净,尤其是口鼻内的羊水,预防宝宝吸入羊水发生肺炎。


还有,别忘了一定要给孩子做好保暖工作。


○ 不要擅自剪脐带

直接用剪刀剪断脐带,非常危险!这大大增加了大人和小孩感染破伤风的危险。


这些应急干货

准妈妈们都记住了吗?

关键时刻能救命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周知哦~



上一篇:关于糖和癌细胞,你必须要知道的5件事!
下一篇:嗓子一用力就痛?学会“气泡音”帮你练声又护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