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陪着,不等于“高质量陪伴”!

相信很多父母,对于“高质量陪伴”的说法都非常熟悉了。但是,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样的陪伴,才称得上是“高质量陪伴”呢?


事实上,如果要我给出高质量陪伴的时候应该说什么具体的语言,或者做什么标准客观的具体行为,我是没有办法在一篇文章里做到的。因为这里有很多的变量,比如孩子的年龄、孩子的性格、孩子所处的状态和情绪、家里孩子的数量、父母的时间安排等等。


虽然没有办法给一个适用于每对亲子的模板的,但是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高质量陪伴的共性特点。



流畅的肢体姿势和接触




高质量陪伴的过程中,亲子之间的肢体碰触是十分自然流畅的。比如,当父母坐在旁边时,孩子会在靠近父母寻求帮助或者亲近感的时候,很自然靠近父母的身体,同时把手放在父母的膝盖上,或者是坐到父母膝盖上,搂着父母的颈部。


同样,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身体碰触也是很自然而然接受,同时也会让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朝向孩子的方向。


在做亲子依恋视频评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的一个词是“剪影”,意思也就是从侧面看过去,有一对亲子在窗户里温馨互动,我们所看到的窗户上的投影那样。


在不那么高质量的互动,甚至是非常差的互动中,这种流畅的肢体语言很难看到,要么是父母处于指责的姿势、控制的姿势、忽略的姿势、排斥推开的姿势,要么孩子处于哭闹发脾气的姿势、害怕退缩的姿势、或者僵硬的小心翼翼的姿势等。



活动中的孩子主导和“双人探戈”



很多父母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就下班到孩子睡觉前的几个小时。大家都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和孩子尽可能多互动和游戏。但是有时候反而因为这种“急切”,导致操作中的一些不恰当。


比如,曾经有父母咨询我,他们觉得孩子每天只是对玩“过家家”游戏感兴趣,不喜欢玩积木或者看书。这对父母觉得,只玩过家家游戏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帮助。


所以,每天父母回到家以后总是想要让孩子玩积木和看书,可是每次孩子都只是兴趣缺缺,不能集中注意力。父母觉得非常着急,也经常容易冲孩子发脾气。


其实这里父母的期待和定位,首先就需要做一些调整我们以大人的视角和功利心来帮助孩子决定孩子“应该”玩什么怎么玩,这是不合适的。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更提倡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然后父母在孩子主导的游戏中跟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的引导,从而和孩子一起让游戏更有趣,更深入,而且很多内容其实可以在更深入的游戏中。




这里的“跟随”和“引导”,其实有时候也需要父母了解一些小技巧:


比如孩子向父母展示某些东西的时候,父母给予及时的回应,并尽量多使用开放句式,少用封闭句式。例如,我们可以问:“咦,这个小熊在看什么呢?”,而不是说“这个小熊看到了猫头鹰,是不是?”


比如当在跟随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当孩子想要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我们可以陪伴不打扰,而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予适度的帮助和引导


例如,“这个问题妈妈也要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来,我们试一试,咦,好像不对。嗯,我们在想想其它办法,你要不要试试这样行不行?”


比如当孩子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游戏成果时,我们及时给予积极回应:“哇,你是怎么做到的?”或者“这个看起来好酷啊,你教教妈妈吧”,或者“这里有个地方需要很难发现呢,你肯定刚才很认真观察了!”

…… 


总之,依恋理论模型中把这种互动比喻成“流畅的双人舞”,自然、流畅和享受,所以,咱们如果在跳双人舞的时候总觉得吃力难受,那还是需要有意识学习和练习一下的。


上一篇:【科普】前列腺增生术后恢复注意事项......
下一篇:拒绝容貌焦虑,我们何须“被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