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低头时突然头晕眼花?可能是耳朵出了问题!
一提到头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
低血糖?高血压?
但其实,有些人的头晕,可能是因为耳朵里的“石头”掉落造成的,即“耳石症”。
人耳结构复杂,大体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其中,内耳主要由负责听声音的耳蜗和负责身体平衡的前庭及半规管组成,而前庭包括椭圆囊和球囊。
在椭圆囊和球囊内部的表面,附着着很多碳酸钙结晶体,形状像一颗颗小石头,医学上称为“耳石”。
耳石体积很小,只有20~30微米,还没有芝麻粒大,却很重要。
它能帮助人体感知重力、感应直线加速度,是人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比如,坐电梯时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能察觉到自己在上升or下降,这就是耳石在传递信息。
正常情况下,耳石都是乖孩子,老老实实粘附在耳石膜上。
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人的耳石会掉落,主要和以下这些情况有关:
● 劳累、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
● 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引起耳石器缺血。
● 女性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缺钙。
● 耳石器老化,导致椭圆囊斑或球囊斑退行性改变。
● 血清维生素D水平偏低、骨质疏松等。
一些继发性的因素,也会引起耳石脱落,如:
● 突发性聋;
● 耳部外伤;
● 耳朵受到外力撞击或震动;
● 手术;
● 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乳突炎、中耳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
● 长期一个固定卧位睡觉,耳石因长期重力作用导致脱落等。
耳石症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叫“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
耳石一旦脱落,会进入到“邻居”半规管内。
当人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这些耳石就会随着半规管内的淋巴液流动,从而导致淋巴液内的毛细胞纤毛偏移,使毛细胞异常放电,人就会产生“大地震”般天旋地转的感觉。
可以从3个特征判断:
耳石症引发的眩晕,与特定的体位有关,多发生在头位变动时,造成突然的视物旋转性眩晕。
大多在早晨起床、半夜翻身、偏头、抬头、低头等有头部位置变化的动作时发作。
当姿势保持不变或头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眩晕感消失。
少则数秒,通常不会超过1分钟,但可以每天反复多次发作。
能治疗、可自愈,多数人在几天或几周内会好转。
除了头晕,耳石症发作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心慌、出汗等伴随症状。
这些只能作为初步判断的依据,如果要确诊,还是要去正规医院检查,由医生进行诊断和鉴别。
毕竟已经证明的可导致眩晕的疾病有80余种,不容易诊断和鉴别。
虽说耳石症不会致命,但对生活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一旦发作起来,晕得七荤八素,换谁谁不难受啊!
特别是老人,如果出现眩晕后不慎摔倒,对身体的危害和隐患更大。
不想被耳石症缠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
• 不熬夜、少喝酒,尽量别感冒;
• 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油腻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
• 积极锻炼身体,避免头部外伤或头部加速运动;
• 积极治疗耳部原发疾病(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骨质疏松,纠正钙代谢异常。
如果已经确诊了耳石症,又该怎么办呢?
目前,治疗耳石症常见的快速有效方法是——手法复位。
简单来说,就是由医生通过专业手法或借助仪器辅助,转动患者头部,将脱落到半规管的耳石送回到椭圆囊中。
临床上,近95%的耳石症患者能通过手法复位康复。
患者在复位后三天内要尽量平躺休息,不要有剧烈的头部动作,半个月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有些患者在网上查找了复位的手法,觉得简单,就尝试自行复位,这是不可行的!
因为医生在复位前要判断耳石脱落位置,而且错误的复位手法可能会导致眩晕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