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季,是不是出汗越多越好?
中医为何忌讳大汗淋漓
首先,明确出汗不等于排毒。
损伤人体津液,表现为津伤口渴、小便不利等。
人体之气会随汗外泄。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
人体内的血液随出汗减少,临床常见身体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
损伤阳气,临床常见恶风畏寒、手脚冰凉、心悸等症。
伤津伤血,损及阴精,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抽搐等症。
邪气容易乘虚而入。许多人容易外感热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汗后正气虚弱。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出汗太多会损失大量水分,同时钾、钠、钙、镁等离子也可能丢失过多,造成电解质紊乱,使血容量下降,出现心慌、血压降低、头晕头痛等症状。
天气炎热出汗过多,还可能脱水,造成中暑。
过多汗液还会刺激皮肤,如果衣服透气性较差,汗液浸渍可能会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痱子。
如何判断是否出汗过度?
异常出汗是脏腑在“呼救”
汗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出汗”反映了身体的异常状态。
自汗
盗汗
头汗、额汗:脖子以上出汗,往往是体内有湿热; 心胸汗:心口周围出汗过多,多见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的人群; 半身汗:要么上半身出汗,要么下半身出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 手足出汗:手心、足心特别容易出汗,往往也是阴虚导致的。
还有些出汗,是汗液颜色有问题。我们通常出汗是无色的,背心发白留下汗渍,但有些人出汗后,背心发黄,中医称其为“黄汗”。
这类人群往往是湿热体质,表现为嘴中略苦、口渴,但不愿喝水,小便发黄,舌苔腻,这是肝胆湿热内郁的病证。
做好3件事,健康出汗
现代研究也表明,出汗能有效增强身体自身免疫力,提高身体抗病毒、抗菌能力。但出汗太多也不行,做好以下3件事达到身体平衡。
1
避免过度运动
年轻人如果运动心率达到160~180次每分钟,运动强度比较大、出汗较多,不要喝水过猛,否则增加心脏负担。
老年人运动心率建议控制在120~140次/分钟,感觉微微出汗或有些汗珠即可。
2
喝点酸补水分
3
出汗后洗澡温度要适宜
水温不建议过低,应跟身体温度相近或略高。在这种温度下,机体不会受到低温刺激,毛孔是正常的开放状态,更有利于带走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