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这些是关键!
孩子是家庭快乐和希望的源泉,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幸运地以健康的状态来到这世界上。据估计,平均每分钟就有17个心血管缺陷(即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诞生。
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并不罕见的出生缺陷病,以及如何科学防治。
(图源网络)
什么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心脏及大血管在母体内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占我国重大出生缺陷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全称为“先心病和先天性心脏缺陷”(congenital heart defect, CHD),这其中两个名词通常指的是同一种情况。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先天性心脏病”,但其实用“先天性缺陷”这个词更为贴切。
因为这一类心脏问题是出生之前心脏本身或心脏附近的血管发育异常的结果,更简单地说,就是心脏的结构出现了问题。
(图源网络)
为何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
遗传因素
首先是遗传因素。虽然仅占8%左右,但还是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因为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的遗传缺陷,患先心病的父母,其子女的先心病患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
(图源网络)
环境因素
但家长们常常疑惑为什么自己并没有心脏问题,家里人也没有相关疾病,已经排除了上述遗传因素,孩子为什么仍会有先天性心脏病呢?
这就是因为,占92%的绝大多数病因为妊娠2-7周孕期子宫内环境因素变化造成,是由多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主要包括有:
早期宫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腮腺炎及柯萨奇病毒等感染;
孕母有大剂量的放射线接触史或药物服用史(如抗肿瘤药、降糖药、抗癫痫药等);
孕妇患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等);
引起子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
妊娠早期酗酒、吸食毒品等。
(图源网络)
所以,加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病毒性疾病,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些高危因素,对预防小儿先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的症状和主要种类?
症状
儿童如果出现口唇青紫、喂奶困难、体重不增、哭闹不安、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情况需要警惕先心病。
还有一部分儿童在体检时因发现心脏杂音,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
种类
目前,医学界可以较为清晰地界定出至少18种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比较多发的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房间隔缺损(ASD)
室间隔缺损(VSD)
动脉导管未闭(PDA)
法洛氏四联症(TOF)
卵圆孔未闭(PFO)
肺动脉瓣狭窄(PS)
肺动脉瓣闭锁(PA)
几种常见先心病种类
适合介入微创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有哪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心病的介入性心导管术得到发展并成为先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我院也已经常规开展。此次介绍三类常见的适合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
年龄≥2岁,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缺损直径≥5 mm)的继发孔型ASD;缺损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 mm,至房室瓣的距离≥7 mm;房间隔直径>所选用封堵器左房侧的直径;不合并必须外科手术的其他心血管畸形;前缘残端缺如或不足,但其他边缘良好的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继发孔型ASD;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多孔型或筛孔型 ASD。
动脉导管未闭(PDA)
PDA伴有明显左向右分流,并且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生长发育迟滞、肺循环多血以及左房或左室扩大等表现之一者,且患儿体重及解剖条件适宜。
室间隔缺损(VSD)
膜周型VSD:年龄≥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无主动脉瓣脱垂及主动脉瓣反流;缺损直径< 12 mm;
肌部VSD:年龄≥3岁,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表现,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1.5;
年龄≥3岁、解剖条件合适的外科手术后残余分流或外伤后VSD,有临床症状或有左心超负荷现象。
先心介入手术示意图
先心介入手术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