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
后台的留言里,经常可以看到,除了诡辩式伴侣,最困扰大家的其实是“诡辩式父母”:“和诡辩式父母相处才最痛苦,做不到不理父母,呆在一起又很折磨。”“父母觉得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完全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的确,和其他关系不同,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感。甚至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家庭容易养出精神病的孩子。为什么呢?该怎样和这类父母相处?有诡辩倾向的人,又该如何改变?和其他关系中的诡辩相比,“诡辩式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一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说“不看重成绩”,但孩子真的考砸时,ta们会非常生气,通过甩脸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隐性攻击方式,表达不满。或者表面上说“我们家是民主型教育”,但在实际选择中,会不断否定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然而,当她想选白色时,妈妈立马说:“不爱干净还爱穿白色的。”最后,明月只好选了妈妈挑的粉色,妈妈又指责她“一点主见都没有”。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就会诡辩称:“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这种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内心十分撕裂,不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又要让孩子飞翔。但当孩子主动打扫卫生时,父母反而批评说:“你这地拖了还不如别拖,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这家务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我在城里买了房,接她过来住,她会和老家的亲戚说我不尊重她,强行把她接到不熟悉的地方住;于是我把她送回老家,她又说我嫌弃她,把她一个人丢到农村。她抱怨在家无聊,我就带她出门旅游,她又觉得我乱花钱,一路上都不开心;给她报了社区的广场舞,她觉得自己不会说普通话,会被别的老太太瞧不起。我妈妈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我非常想回报她,让她安享晚年,但怎么让她开心就这么难呢?”结果孩子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不愿兑现承诺,反而说:总之,“诡辩式父母”总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无论做错什么总能找到理由反驳,绝不会承认有错。长期以往,父母以为自己付出了所有爱,而孩子却受了一身伤,对家庭关系是两败俱伤。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作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双重束缚”最容易出现在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沟通环境中。一位母亲去医院探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儿子把手臂放在母亲的身上,母亲的身体变得僵硬。于是儿子就撤回了手,母亲却反问他:“你不爱我了吗?”母亲接着劝他:“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妈妈同时向儿子传递了两种矛盾的信息:但当儿子按照妈妈的意思撤回手时,又感受到了妈妈的愤怒和不满。这种矛盾让儿子进退两难,仿佛无论怎么做,他都有错。为什么“诡辩式父母”在教养孩子时,会发出完全矛盾的信号呢?这类父母会通过“诡辩”让自己看起来很讲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做人。通过“让孩子听话”,可以获得心理优势,维持父母的“地位”。而通常情况下,这类父母也可能是在其他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才会将这种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毋庸置疑,这种“双重束缚”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长期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先产生的,就是自我贬低。这会让ta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ta会无法识别自己真正的想法和感觉,无法通过外部投射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也就意味着,ta的自我在童年阶段停滞了,只能带着一个混乱的自我走向成年。同时,否定和拒绝带来的“挫败感”还会慢慢累积,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无法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因为ta们会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自怨自艾,直到破坏每一段关系。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导致“精神分裂”。贝森特在对许多精神病患的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会因为“双重束缚”而加重。比如上述的那个儿子,在母亲探病前他很平静,母亲走后却突然发狂,乱砸东西,甚至伤了人。就是因为,母亲的行为又让他体验到了“混乱感”和“无助感”,而他不知道怎么去做,于是只能通过愤怒、分裂这种充满破坏性的方式应对。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双重束缚与精神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因为精神病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例如基因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压力等诸多因素。但“双重束缚”的互动模式,确实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甚至有些人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例如自毁前程、有自伤行为等。“诡辩式父母”之所以会带来这么大的伤害,重要原因是孩子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对父母有所依赖,很难做到完全切割。前面说过,陷入“双重束缚”的一个前提,是双方地位不平等。孩子之所以会深陷其中,正是因为对父母的爱抱有期待,才会因为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感到痛苦。你会陷进去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在这段关系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强调的是,有些父母确实不是有意伤害孩子的,他们进行“双重束缚”往往是无意识的。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你真实的感受,注意不要带有指责和抱怨,积极地和父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接着,就需要你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最合适你们的家庭互动模式。除此之外,严重的“病理性诡辩”的父母很难听进去孩子的话,只会认为孩子在反抗自己。所以,当主动沟通无效时,记得除了拒绝和接受外,你还有第三个选项——这并不是要你无视父母的所有话,而是当你陷入“不可能解决”的困境中,感到极度无助、痛苦时,记得提醒自己:面对父母过于激动的情绪反应时,尽量不立刻去讨好,而是保持镇静,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做出反抗。当无法反抗时:躺平、糊弄、敷衍、不给任何回应......用这些不过分的、消极的应对方式,后退一步,给自我留个喘息的空间。关系中的强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成为一个成年人时,这些束缚对你的影响就会变小很多。你要做的,就是把童年的威胁留在童年,等你足够独立强大时,你的自我会帮助你划定出一个安全的心理边界。它会让你意识到,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向父母妥协的,哪些方面是你绝不能让步的。你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心理边界,以成年人的姿态为自己负责。“我平时就很喜欢诡辩,真担心将来影响孩子,怎么避免呢?”在我看来,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改变的第一步就发生了。很多父母不愿向孩子认错的原因是:认为父母应该是一个“全能的神”一般的存在。但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而是能够以身作则、给自己充分的爱与支持的家人。只有转变这种思维,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去看待。当你和孩子在某些选择上出现矛盾时,不要急于否认,或是摆出大人的姿态教育孩子。相比孩子,父母更应该有理性处理情绪和冲突的能力,这才是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榜样。当孩子表现出不尊重、不满意你的情绪时,即使ta是错的,也不要立刻否定和贬低ta的想法。你可以主动沟通,帮助ta们找到原因,引导ta们找到正确的方向。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先按照孩子的想法来,哪怕承担一些小小的代价,也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然,如果你做错了,也要勇敢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所以成为父母之后,绝不应该利用孩子会无条件爱父母的心理去控制他们;不应该把“父母”的身份作为获取权威和优越感的手段;不应该通过孩子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心理优势、权力感、社会地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