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能让你感到挫败、抓狂?!
我见过大量的父母,无论“修为”多高,在面对自家孩子时,也总是hou不住,好像这家伙总有办法刺痛你,让你无计可施,忍无可忍。最终情绪爆发,愤怒、挫败、抓狂,然后再去内疚、自责。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屏蔽了自己的需求。
你本人有大量需求期待被孩子满足,但又拒绝承认。于是,一旦孩子不能满足你就会失去控制。如果他再向违背你需求的方向发展,那你不崩溃才怪呢!
比如:
你的需求是要他听话,他不听你的,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他不但不听话还经常无理取闹,你就开始抓狂!
你的需求是要他考班级前十,他考不到,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他若经常考倒数第十,你就开始抓狂!
你的需求是要他勇敢,他一胆小,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他若越来越胆小怕事,你就开始抓狂!
你的需求是要他不犯错,他一犯错,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他若大错小错一大把,你就开始抓狂......
就这么简单!
但,如果你还是拒不承认需求,潜意识又要孩子满足,就会说“这都是为你好”——这很讽刺,明明是你需要人家,还非要在道德上指鹿为马或指鼠为鸭,好像是你满足他。
于是,你越觉得为他好就越挫败,因为你不但需求未被满足,就连借口也被羞辱了。
或者你还会说“你若不这样就是失败的”之类,譬如学习不好就捡垃圾、不勇敢就被欺负、不听话就会被大灰狼叼走——这很愚昧,明明是你需要孩子,还非要去威胁他。
2
当然,为了让孩子满足需求,你的手段会很多,比如打压他、忽视他、虐待他、引诱他等等。但事实大同小异,你越“努力”就越失败,事实总是朝着相反方向进行,令你无语。
你的需求本质也很简单,就是害怕你不是个好妈妈、是个不合格的妈妈、是个糟糕的妈妈。
继而再把“妈妈”这个身份拿掉,感受就是:你不是个“好人”,是个失败的人。
顺手再加上努力的借口和手段统统失效,你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一个失败透顶的人!一个付出再多也没用的蠢货,你对自己很愤怒,继而对孩子很愤怒......
又一轮不屈不挠的索取开始了!如此往复循环,精疲力尽。
那么,为何你不愿承认对孩子是有需求的呢?
一部分源自主流文化对“母亲”这个身份的绑架。
认为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坚强的不求回报的(听听这些词每一个都让人不寒而栗),所以你的内心不敢打破这个道德魔咒。
事实上,每当你发出“我是个失败的妈妈”、“我不配做母亲”之感慨的时候,潜意识就在打破这个魔咒,也是你第一次面对真实需求不被满足的状态,但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巨大的“愧疚感”就把你淹没了。
另一部分源自你的“自我羞耻感”。
对另一个人“有需求”还要想办法让人家来满足,这意味着你是虚弱的、无能的、自卑的(这只是你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
一个不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人,才会期待另一个人的认可与肯定,才会被证明“你看,我是被喜欢的,我是值得的”。
不少父母说到“我家孩子最近表现很好、成绩很好、也很体谅我”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神态是自豪的、满足的。
你不觉得这一幕很熟吗?或者是你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吗?是的,这一幕常常发生在一个孩子被父母认可的时候才会有。
小女孩或小男孩做了一件高兴的事,对爸爸妈妈分享,得到了他们的肯定与认可,赞美与欣赏。
3
我看过一个短视频,说植物也有生命。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实验人员把两株一模一样的虎皮兰放在完全相同环境下,其中一株每天都会被主人赞美认可夸奖,另一株则被辱骂指责挑剔。三个月后惊人一幕发生了:被赞美的虎皮兰绿叶繁茂生机盎然,被指责的那一株叶子枯黄耷拉着脑袋,又过了半个月,死掉了。
在这一点上,虎皮兰、孩子、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渴望被欣赏被认可,这是生命力的基本源泉,并且最好这样的欣赏基于我这个人,而不是“我变成你喜欢的样子”。
所以,上面眼中放光的、自豪的妈妈在那一刻就不再是一个身份上的妈妈,而是一个孩子!一个被认可被欣赏被满足需求的孩子。
只不过满足他的人在此刻是自己的孩子而已,他的孩子也摆脱了“孩子的身份”变成了“妈妈的妈妈”——这就是本质。
我想你懂了。要直面需求,就是要被认可被欣赏,至少不要被指责挑剔剥削。
但在以往生命体验里,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种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太少了、被重视被关心的态度太缺了、被温柔以待的体验太匮乏了。
或者你必须要做到什么才能感受到一丢丢,其实你早就不奢望拥抱了,只要不挨骂就行。
于是,渴望被好好对待就成了心结,变成了渴望,组成了你的需求。无论年龄长到多大,这个孩子本该享有的需求却始终如一,从未长大,这就是你“内在小孩”的一部分。
于是乎,你一有机会就寻求满足,但你更怕别人的不满足,更更害怕别人不但不满足,还会像当年养育者那般对待你——情况就变得相当复杂多变。
也许你是幸运的,伴侣、恋人、老师满足了你,你就不再让孩子满足了;但更多的是不幸,你尝试过忐忑不安的讨好,若即若离的试探,各种对抗攻击与纠缠......最终都于事无补,那个人还是变成了你害怕的样子,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心力憔悴的你最终无意识选择了孩子,因为他更脆弱、更小、更容易掌控、更安全,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依靠你才能活下来——这种种便利无疑是满足需求的最佳人选——偶尔你也知道这对孩子不公平,怎能让孩子继续受苦呢,但鬼使神差事实就这么发生了!
于是,出现了一次又一次亲子冲突情绪崩溃,每次都是一场地震、一场满足与被满足、满足与不被满足、你满足与我满足——的人格战争。
战争没有赢家,结果往往双输。但如果你感到频频不被满足(青春期常见),好处大于坏处,因为这代表孩子胜利的次数多。
相反孩子完全满足了你,你胜利了,但却彻底失败了,因为你终于把孩子变成了当年的你,这一代属于你的使命未完成,需要下一代孩子继续革命,呜呼!
切记切记啊各位,在你强烈需要被认可,恐慌害怕的那一刻,你已经不再是个母亲,你就是个孩子,一个内在的孩子。
此刻被满足的对象是没有分辨力的,你的孩子也是你的父母,你会冲他索取、发火、宣泄、歇斯底里,也会冲他言听计从不敢高声忐忑不安。
前者是你不被满足后的表达,后者是你害怕不被满足或害怕被指责的表达。
至于怎么办那就再清楚不过了:只有越来越多探究自己的内在小孩,才不会把本属于内在小孩的需求强迫性让孩子满足,才会建立真实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才能真正与这个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