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的松弛感,从允许“犯错”开始


公园里,小孩一路狂奔结果摔倒了,正一脸痛苦时:
“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慢点跑慢点跑,你不听,又摔跤了吧?”
吃饭时,小孩努力夹起一个饺子,结果掉在衣服上,正不知怎么处理: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刚穿的新衣服又弄脏了!”
看到关上的大门孩子正手足无措:
“迟到了吧?都怪你,喊你半天都不起床!”
正在做家务,只听哐啷一声响,花盆碎掉,旁边站着受了惊吓的孩子
“笨死了!花盆都搬不好!”

养过孩子,这种小错很常见,这样的教育也天天上演:总是责怪,很少安慰,一直教训。
1
为什么孩子每次犯错,
都好像天塌了一样
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期望时,失望、压抑、愤怒会瞬间充斥进思维,让人失去理智,进而用打骂来惩罚孩子,宣泄着情绪,以期望他能吸取教训、下次能变好。
如何对待犯错,好像已经内化成一种习惯,一旦类似的场景重现,我们的习惯也被一起调用了。
这也就导致,我们内心对犯错的理解是:
犯错,意味着不听话、没记性、不小心、笨、不聪明、没出息、坏、无能……
可这个过程有个BUG,就是当我们一门心思批评指责打击孩子时,孩子是不能专注于自己的错误本身,而满脑子都在想如何承受和应对这种指责。

吸取的教训可能是下次犯错不能承认或者是不能让爸妈知道,一旦暴露,恐惧会占据内心。


2
不被允许犯错
是因为犯错不曾被原谅
人百分之一百会犯错。
可为什么我们那么惧怕犯错?
因为没有被原谅的经历,就不会想到去原谅别人,也就在宣告:犯错不被允许。
跟妈妈聊天的时候,妈妈说到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你记得姥爷家邻居吧?她家的小孩我们从小一起玩到大。
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她家小孩正在刷碗,我坐在门口等着。后来就听见碗摔了。
当时我都紧张得不行:
这还得了啊?
这么不小心!
家里有多少碗能让这么摔啊?
怎么干点活就要“工钱”啊?
自己曾经挨骂的话全出现在脑子里。可是,我害怕的事并没有发生,因为邻居家阿姨只说了一句话:
“吓着了吧?来来来,我收拾一下,别扎着你。”
听完这件事我心想:妈妈骂我们的时候那么轻车熟路,原来是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不是)
原来,妈妈也渴望被原谅,也需要被原谅。
妈妈也是一路犯错走过来的小孩,可是没有人原谅她,更没有人教她该怎么对待错误。

看过身边很多这样的长辈,他们对“错误”本身的态度,都是排斥的。

这种排斥,不仅是容忍不了后辈犯错,更多的是连自己犯错都很难接受。
我们一直有一个调侃:
父母道歉的方式是不是全国统一的?
妈妈会说:“吃饭了!”
爸爸会说:“电视里在播你最喜欢的动画片……”
只要你对这两句话有反应,他们就认为你已经原谅了自己。
满腹委屈的孩子如果不回应,还会招来更严厉的批评:“你还想怎么着啊?”
这就是我们从小习得的对待错误的态度:回避。
我们没被原谅过,而是把犯错当成耻辱,不愿正视,更别提改正。
3
错误不是耻辱,不是结果,而是提升点
哲学家丹尼尔·丹内特说:
“犯错不只是学习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人们学习或者真正做出创新的唯一机会。”
错误并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提升点。
一场考试中,每一道错题都是来帮助你找到自己知识薄弱点和易塑点的。
小孩每摔一跤,都是在不同的角度提醒他走路要小心:路会不平、脚步跨太大、鞋带没绑好、走路没看脚下、跑太快、太兴奋、被别人绊了一跤……
炒同一道菜,调料、火候、锅甚至情绪都会影响口感。
犯错本身是中性的,是用来丰富我们的经历和经验的。

不管对于孩子还是大人来说,犯错都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被允许犯错是勇气的来源。

4

家庭最大的松弛感,是允许“犯错”,

是“这样也没关系”

1.大人犯错也要说抱歉

“人都会做错事,但是说谎和回避责任是卑鄙的行为。”
“对不起”和“抱歉”没那么难说出口。

有位网友分享:

小时候奶奶放柜子里的一百块钱丢了,我爸非说是我偷的,让我跪石子上跪一下午,拿柳条抽我,后面我奶在衣服兜里找到了,但是没有人给我道歉,那年我七岁,感觉我可以记很久很久……

底下的评论有一条很戳人心:

就算现在你跟父亲说这件事,父亲也会说:这么点小事你记这么久啊?我就是做错了,你还能打回来呀?所以,遇到这样的家长,我们只能告诫自己,长大以后别成为这样的家长。

这类父母强势,也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绝不承认自己做错,反而会指责孩子得理不饶人,跟自己的父母斤斤计较。

这反倒让孩子不知所措,并自我攻击起来:“一定是我哪里不够好,一定是我哪里做错了……”
道歉并不等于“我不好”,而是说:不要害怕犯错。犯错没关系,认识到错误改过来就好。

2.就事论事,即不“贴标签”

“贴标签”是一种变相的暴力。
“笨死了”“不长记性”“你怎么总是这样”,负面评价传递出来的意思是:你总是这样,你就没做对过,你好不了了……
这让犯错的人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而是一而再再而三被标签内容所针对,人格受到攻击,让一个人自卑。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会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一位父亲带孩子弄得很脏:
“你每次都这样!”“你就不能上点心啊!”“懒死你得了。”
频繁地否定打击他时,他可能会想:反正我也做不好,以后我也不做了。

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
“我看你也别学了,反正也学不好。”“以后你也就上个中专吧!”
他会想:我就是笨。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我就是考不上大学。

当错误发生时,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引导思考: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没关系”,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以此来判断这是不是一次偶然的行为,只要下次注意或者通过努力就能变好。


3.承担责任,积极解决,用行动改变

正如《正面管教》里提到的:

在没有指责或羞辱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之后,专注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容易多了。

孩子把花盆摔碎了:

“我去搬花盆,可是我力气没那么大……”

“花盆下面有水,我不想让水滴到地板上,结果只看着水滴没看路……”

确保孩子没受伤,一起收拾一下残局,再结伴去逛个市场重新买一个就好。

开车走错路:下个路口掉头,顺便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骑着电车出去,走半路才发现忘记充电,量已经不足:找个安全的地方放下电车,骑个共享电车、坐公交、打车……办完事再来想办法“喂饱”小坐骑骑回家。

考试不及格:看到知识的薄弱点,整理错题,请教老师和同学,将知识变成自己的。

遇事不指责,有事一起扛,拥有如此的松弛感,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

允许爸妈犯错允许自己犯错,也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提高家庭的容错率。因为过着过着,就发现,人生的容错率超乎你的想象:你会摔倒很多很多次,但你也会爬起来





上一篇:瓷砖铺贴时,怎么检查好不好?这几个验收方法,小白一学就会!
下一篇:对待孩子,有些父母很鸡血,有些父母很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