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补救还是拔除,是有依据的!
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治疗,关于是否拔牙的问题,医生都会慎之又慎。除非万不得已,牙齿没有保留的必要或丧失价值,否则医生都不会做出拔牙的决定。
而关于大家疑惑的“有的蛀牙拔了,有的蛀牙还要抢救”,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
No.1
哪些情况牙齿能补救?
有蛀牙以后,最理想也是最简单的治疗方式便是“补牙”。
处于浅龋和中龋阶段的牙齿,通过一定的补牙操作,就能把牙齿及时挽救回来。这个治疗过程简单,治疗费用也较少。
① 处于浅龋阶段的牙齿:
仅限于牙齿表面的龋坏,我们能在牙齿的咬合面看到黑线或者小黑点。由于这时龋齿刚产生,龋坏的威力较小,患者基本感觉不到疼痛,因此,该阶段也非常容易被忽视。
如果患者能在这一阶段就及时就医处理,只需简单的补牙操作就能完成,简单无痛。
② 发展至中龋阶段:
随着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龋坏蔓延至牙本质,牙齿出现明显的龋洞,疼痛感也开始加剧,并伴有牙齿敏感、对冷热酸甜刺激大的症状。
该阶段的治疗方式同样是进行补牙,手术只需将受到感染龋坏的腐质部分清理干净,然后加入树脂等材料填充,最后对补牙面进行抛光处理即可。
已经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如果患者这时候有所警惕,前往医院检查治疗,同样为时不晚,治疗费用也在尚能接受的范围。
但多数人都逃不过“拖延”,抵触看牙,抗拒治疗,任由龋坏一再蔓延,最后补牙+根管治疗也无法奏效,随时面临被拔除的风险。
No.2
哪些情况牙齿只能拔除?
对于一些不具备或已经失去功能,甚至会妨碍其他牙齿正常使用的患牙,就没有保留的价值了,只能拔掉。
牙齿龋坏非常严重,且牙冠遭到过度破坏已无法修复,最后只剩下残根(根端位于龈下5mm以上)的患牙,这时候牙齿已经没有了保留价值。
不仅会反复发炎,疼痛,再拖下去,甚至还可能引起根尖囊肿和根尖肉芽肿等。
真到了这一步,不仅根尖周骨会被吸收和破坏,更严重的是,还会牵连到邻牙,造成邻牙牙髓的相继感染、坏死,直至牙齿松动、脱落。
因此,针对这类型的蛀牙,则需要尽快将其拔掉。
此外,像其他全身性疾病的病灶患牙,对于这种蛀牙也需要将其拔除。
临近替牙期的小孩,如果乳牙的根尖周炎很严重,极可能会导致乳牙牙根出现吸收障碍,造成乳牙无法按时脱落等问题。
这对于后续恒牙的正常萌出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会出现长出来的恒牙位置不正、东倒西歪等牙齿畸形问题。
为了保证恒牙正常萌出,通常医生也会建议提前拔除这颗乳牙。
不仅如此,如果忽视乳牙龋,孩子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也都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孩子的抵抗力。
其实,除了少部分正常萌出且咬合关系良好的智齿可以保留下来,大多数智齿都萌出空间不足,各种歪斜或水平生长,对整个口腔以及周围的牙齿都存在隐患,这些情况都需要拔除。
尤其是龋坏的智齿。由于智齿位于口腔深处,位置十分刁钻,就算是完全萌出,在日常刷牙中也很难清洁到位,很容易导致蛀牙的发生。
加上没有定期检查,等到牙疼了才匆忙就医,往往可能已经发展到深龋阶段,甚至导致邻牙也发生龋坏。
为避免牵连邻牙,若智齿发生龋坏,医生一般会建议尽早拔除,杜绝后患。
No.3
如何预防龋齿的发生?
龋齿作为常见的口腔牙齿疾病,遍布各年龄阶层,因此,如何预防蛀牙,维护好口腔健康,变得尤为重要。
口腔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食物残渣和细菌,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注意正确的刷牙方式,选择合适的牙刷以及刷毛的软硬度,并配合牙线使用,以降低龋齿的发生率。
除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之外,定期洁牙同样非常重要。研究表明,通过刷牙最多只能清除牙面上60%左右的牙菌斑。想要做到真正的护齿保健,定期洁牙必不可少。
定期口腔检查,是确保早期发现龋病的重要途径。建议大家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牙齿隐患,积极做好应对措施,能够将蛀牙问题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等到发现再补救,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作为身体的重要门户,一旦发生牙齿问题,影响的不只是日常生活饮食,对整个身体健康更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因此,重视牙齿健康问题,积极预防口腔疾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拥有一口健康的好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