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有哪些危险信号需要警惕?
盛夏七月
迎来了滚滚热浪
也即将进入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夏季高温是心脑血管的“劲敌”
稍不注意可能就会让
心脑血管“崩溃”
那么,需要警惕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信号呢?
心脑血管人群有多庞大?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威胁着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
心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1]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3.3亿例,其中高血压患者约2.45亿例,卒中1300万例,冠心病1139万例,心力衰竭890万例,房颤487万例[1]。过去20年间,我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也逐渐上升,每年新发脑血管病例280万,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人数约177万[2]。
为什么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从临床经验上看,每年7、8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高峰。这是因为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循环到体表,心脏等器官的供血相对就少了。而另一方面,气温升高,心跳、血流速度会加快,心肌耗氧量也会随之增加。
据相关研究显示,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3]。且温度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风险就增加2.1%,其中,中风和冠心病的风险最高。此外,温度每升高1℃,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会显著增加[4]。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哪些危险信号?
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心悸和胸痛。在这些症状出现之前,会出现一些与此相关的征兆,包括:
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就有“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所致,80%以上的脑血管病患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大多数患者在中风发生前都有征兆,包括:
夏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加重?
不要猛回头
临床数据显示,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高的情况。
所以,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生活中不要有“猛回头”的动作,以免意外发生;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突然起床等。
温度差不要太大
不少人在夏天都会长时间身处温度过低的空调房,若是乍一出门到高温的环境中,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史的老年患者,血管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忽热忽冷刺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迅速调节,“快速降温”易使心血管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意外。另外,入伏后的“桑拿天”,由于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因此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刚从炎热的室外回来,不可立刻洗冷水澡或对着空调机的冷风长时间直吹,也不可大量饮用冷饮。
当天气闷热、空气湿度大时,室内最好开启空调,但温度不要太低,与室外的温差以8℃为宜。隔几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老年人在吹空调时要注意保护好肩颈、膝盖等重要部位,同时多喝些温水。
晨练别太早
夏季天亮得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夏天,这有可能带来致命风险。研究证实,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死发生在上午4点至10点[8]。
因此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炎热天气下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尤其是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可穿着浅色、透气和宽松的棉质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保证水分充足
对于患心脑血管病的人来说,每天适量饮水十分必要。尤其在夏季,身体的水分会被大量蒸发,如果这时候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容易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建议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房颤赶紧治
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要大于普通人,尤其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增加,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黏稠,易发血栓类疾病。
建议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不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血药,不可随意停药。
血糖别降太低
低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人体的血糖变化与季节关系非常密切,夏天更易发生低血糖。
建议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容易诱发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一般来说,夏季血糖最好控制在空腹6~8毫摩尔/升,饭后8~10毫摩尔/升[8]。
参考文献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