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太多了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
并不是的。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它是机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的结果。
对于胰腺功能正常的人来说,摄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处理,血糖会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胰腺功能出现问题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来说,不只是摄入糖会使血糖上升,其他含能量的食物如脂肪、米、白面同样有此类作用。
所以,糖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先天的遗传背景和后天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进食过多高脂肪高糖食品、缺少运动、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都可能诱发糖尿病。
不过,这并不是说就可以随便吃糖了,因为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可以预防。
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
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血糖的目标值通常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在设定目标值的时候,一定要个体化。
但即使是个体化,在指南中也有明确的推荐。对于成人,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里,建议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想到一些特殊情况,包括病人的个体差异,还有疾病的不同程度等。
很多老年人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是伴随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出现低血糖,因此老年人的目标值就需要放得宽一些。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达到目标值了。
这类患者的血糖控制要更严格一些。一般我们要求空腹血糖≤5.3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在控制的时候,除了高值,还要注意低值,夜间血糖不能低于3.3mmol/L。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不能让孩子夜间的血糖过低,因为儿童血糖波动很大,尤其是在青春期,所以建议夜间血糖不高于11.1mmol/L就可以,避免由于低血糖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最后大家一定要记住:
血糖一定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
都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值,
并予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