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序位错乱,孩子就会状况不断!
“这孩子在学校里老和同学打架,老师说了他几句就不高兴,回家后就开始抠自己的手臂,还抠出血来了。奶奶觉得不太对劲,说感觉点自残了,看样子这孩子是有病了,我是实在没办法。”
在咨询室的一角,小男孩鑫鑫捧着个三色杯美美的舔着勺子上的冰激凌,他妈妈很有礼貌地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开始跟我诉说小鑫鑫的问题。
小鑫鑫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孩子的表现判若两人
刚开始,小鑫鑫看到我有点紧张,我就问他今天是为什么会过来的呀?
小鑫鑫转转眼睛,突然说:“妈妈说今天让我来跟一位朋友聊聊天。我想这位朋友就是你吧。”天真的眼神,妈妈也笑了。
顿时,气氛松弛了很多。
因为小鑫鑫还是个小学生,所以这次我选择了OH卡牌这个有趣的工具来和他交流。
这位妈妈再次强调孩子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和同学起冲突,孩子不会妥善处理,只会动手和同学打架,老师很严肃的问他,又总是不说话,回到家就发现他老攻击自己。
这时小鑫鑫很不服气地说:“是他总是来招惹我,弄我衣服,拿我东西,碰撞我, 我不喜欢这样,我可以忍第一次,第二次,到第三第四次,我就要生气的!”
我示意妈妈在旁边的座位旁听即可,咨询过程中不要对孩子做过多评论,不要过度参与。
接着,我让小鑫鑫想象有一个英雄出现,他穿着铠甲,又很高大。小鑫鑫很快进入了状态,高兴地开始描述他想象出来的这位英雄,并给他起了个代号叫“乌黑”:乌黑浓密的头发,浑身都是肌肉,身高1米9,能打怪兽。
随后我拿出身边的“孩童卡”,在中间的桌子上摊开了紫色的桌布,让小鑫鑫从中选出两个任务作为这个“乌黑”的帮手。
这时我发现,边上的妈妈开始给建议了,让孩子把卡牌放桌子上,不要放腿上,这些放一叠,不要的放另一叠,最后选中的2张和其他的分开,剩下的再要整理好。我示意妈妈先让孩子自己来。
很快,小鑫鑫挑选好了另外2张卡,又展开了他的想象,快速给两个助手起了名字,又想象他们有各种技能,各自拥有一些好玩的武器,还会发射死亡光线。我感觉可能他平时看奥特曼有点多。
图为:小鑫鑫选的OH卡牌
随后,我找了几张同套卡里的三人“关系卡”,要求小鑫鑫将这些卡牌进行组合,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给我讲讲三位英雄打怪兽的故事。
出乎我意料的是,现场小鑫鑫非常有逻辑地描述他脑海中三个人物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对手,两位助手怎么亮出他们的花炫武器,最后三个人如何配合一起打怪升级的故事。
小鑫鑫的故事非常精彩,我都听得有点入神。随后我把他拉回到现实中,引导他去理解,这个英雄其实就像他自己,在学校里和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需要去找2个像故事里的那种助手小伙伴一起帮忙,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故事里头,小鑫鑫说到的这2位助手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其实就像我们遇到困难时采用的方法,如果方法对了,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最终人生就会很顺利。但如果方法不对,就像两位助手如果拿错了武器,不仅会伤害到同伴,也会令自己受伤。
听到这里,聪明的小鑫鑫很快就听懂了,他兴奋地告诉我,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就像这位乌黑遇到的困难一样,自己需要找到合适的伙伴,运用正确的方法一起去打怪兽。
尽管这是第一次咨询,但孩子离开时的状态明显有了提升,变得活泼开朗,话也多了起来。
妈妈也是松了口气,妈妈告诉我,原本孩子被要求去特殊机构做心理测试,一度被当作ADHD(多动症简写)问题小孩,现在看来可能是自己多虑了,那也放心很多了,不需要再去特殊机构进行特殊治疗了。
到底谁有问题
一般如果来访者是孩子,我会更多地选择用卡牌游戏的形式和对方交流。有时候家庭治疗里的环节看似只是游戏,陪着孩子玩,而当你真正放下批判,进入孩子的游戏世界,你才会真正的懂得他们的内心,在游戏中建立规则,在游戏中建立和谐关系,回应和需求都可在卡牌中呈现。
卡牌的作用不仅可以服务于孩子,还可以让家长释放压力,续满自己的能量杯,放下控制和她(他)一起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和魔力。
当然,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其实我一直在观察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比如在挑选卡牌的时候,妈妈突然插手指导,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倒没有表现出逆反心理,反而是非常有主见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选好了2张卡牌,同时又将妈妈的建议很好地融入了进去,最后把剩余的卡牌都收好了。
从中可以看到孩子既有自己的原则,又有非常强的理解能力,还能与他人进行正常的配合。
而在让孩子按照卡牌的人物想象一段故事的时候,孩子的表现更是让我惊喜,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思维逻辑非常强,反应也很迅速,可以说是我少见的和我对答如流的小孩子。
至于妈妈之前说的他平时注意力不集中,我观察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发生。在将近快1个小时的咨询时间内,他并没有到处乱跑,也没有东张西望,而是完全在按照我的引导在进行,期间也没有去做其他事情。
这也是我在从事咨询这些年过程中,一直发现的状况,孩子现场的表现和家长诉说的完全是两个人的感觉。
后来,这位妈妈又向我讲述了更多平时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父母工作太忙,出差又多,孩子基本都是交给爷爷奶奶来管。
我又发现一个现象,奶奶是个控制欲非常强的人,家里的规矩非常多。而且在小鑫鑫面前,奶奶经常会教小鑫鑫怎么跟人交流,什么话能讲,什么话不能讲,还会对他身边的人评头论足,这个人哪里哪里不好,你不要跟他接触,那个人讲话不对,会把你带坏。
这样无形中,给孩子潜意识里种下了负面的种子,这个世界处处是坏人,到处是不安全的,你只能待在家里最安全。那孩子如何成长,如何心理独立,人格独立?很多时候一些被看做是多动症的小动作,也正是恐惧和不安的表现。
另外,我还意识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状况,虽然这不在我的管辖范围内。
就像小鑫鑫的学校,老师都是以成绩为重,对于班上男孩子下课跑跑闹闹,鑫鑫妈妈也告诉我,有很多家长反映老师经常收到老师的信息,说孩子太顽皮了,要求家长好好管管,最好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写作业。
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一位闺蜜跟我说起的另外一个案例。闺蜜告诉我她同学的孩子是个女孩,那天同事突然被老师叫到学校,原因是老师看到这女孩对她翻了个白眼,就觉得这个女孩非常不尊重她,肯定是人品有问题,要这女生马上跟老师道歉,还被要求写保证书。
她女儿很委屈,跟老师理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老师便找来家长理论,最终协商下来,女孩当面和老师道歉,家长陪同道歉,保证书还是不要写了,毕竟孩子还小,也要考虑她的自尊心。
当然,社会现象我们这里不去讨论,学校老师的压力也很大,家长尽量配合老师的工作都没错。
那么,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家庭成员之间能做什么?这是我们能够去做到的事情。
从小鑫鑫这个案例来看,小鑫鑫没有问题,在家长看来孩子出现各种状况都是表面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家庭成员中,做家长的没有在自己真正的位置上。
奶奶没有错,只是她站错了位置:
尽管看起来奶奶一直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但透露出来的信息全是恐惧和担忧,极度害怕孩子出问题,看着父母没时间教孩子,所以在潜意识里,在家庭中将自己放在妈妈的位置上,以此增强和孩子的联结,弥补她自己心里的恐惧,其实是一种“越位”的行为。
做父母的更是站错了位置:
尽管看起来很忙,忙于工作也是非常可以理解,毕竟人也要生活。不过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没有去深入了解真相,而是顺着别人的指责,带孩子去做特殊测试,觉得孩子有问题。也没有深度和孩子沟通,没有回到做父母的位置,而是把这个位置和权利让给了奶奶。
这就是家排系统里——家庭序位的原理,家庭成员一旦站错了位置,就会出现各种状况。这个世界上“万物都有各自的序位”。作为世间万物的一份子,一定要清楚自己在世间各种关系当中的位置,只要做到了“各归其位”,问题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一直觉得,爱和序位是每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一生的功课。
不管是自己家庭内部也好,自己在社会中的关系也好,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这个世界很乱,甚至是颠倒的,就像《心经》中说的:“远离颠倒梦想。”
就是因为很多人不在自己所示的位置上,没有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总是去插手别人的人生。这些背后其实都不是爱,这样并没有去为对方承担什么,也并没有减轻他们的压力,反而出现了更多的混乱。
只有将别人的命运和责任交还给对方,保持自我界限,清晰自己是谁,自己首先拿出勇气承担起自己人生的责任,那么周围的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其实这并不简单,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