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详解

十二经络
有句古话说的好,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  

中医保健,第一步便是了解和学习十二经络的基础,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

【十二经络】详解(图1)

中医看身体是个整体,可是身体本身就是很多零部件构成。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腑:大肠、小肠、膀胱、胆、胃;

第六腑:三焦

每个脏器各有分工,各有所管。

十二经络

连接通道除了十二经络,还有奇经八脉等等。十二经络为主脉络,主要是他们每一条都专门经过某一个脏器,比如大肠经、肺经等;奇经八脉没有经过十二脏器,但是这八脉都有各自专门作用,除了连接十二经络使得工作效率更高,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

十二经络刚好每一条都经过一个脏器,所以十二脏器,有十二条经络经过,古代讲时辰,天人合一,所以天时变化的时候,人的内在也在不断的跟着做相应的改变,而一天24小时所分的12个时辰(一个时辰刚好对应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刚好有一条经络上班,工作效率最高,中医叫做“当令”。

一天当中,这十二条经络不停的在运行气血,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运行。一天当中,从运行方向上看,经络在身体共走了三回,每一回都是“从胸走到手,然后从手走到头,再从头走到脚,再从脚回到胸间”。也就是一天结束,十二经络走一遍,就在身体里面跑了3大圈,每4条经络就跑了一圈(四条经络走身体一圈,一圈指从胸到手到头到脚再回到胸间)。

总方向是:

手三阴

(三条经络从胸走到手)

手三阳

(三条经络从手走到头)

足三阳

(三条经络从头走到脚)

足三阴

(三条经络从脚走到胸间)

一阴阳分三阴阳

  中医讲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出来“气”,清新之气上升为天,浊重之气下降为地,所以气分出来一阴一阳,一天一地;万物分阴阳,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开一合等等,所以天地万物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运转,人的养生也按照自然规律来养生。气分阴阳之后,阴阳的运转是交替的,阴盛了阳生,阳盛了转阴气生,阴阳是交替的过程,比如白天跟黑夜的交替。凌晨的时候天最黑,身体里面阳气初生,阳气升到中午最旺盛的时候,阴气开始初生,所以凌晨子时跟中午午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而十二经络在运转的时候,就表达了气的阴阳,所以十二条经络分为两组经络,一组阴的经络,是五脏(实心有机构的脏器)加上心包经,一组阳的经络,是六腑(空心的容囊)!

分别是:

阴: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心包经;

阳:大肠经、小肠经、胃经、膀胱经、胆经、三焦经。

而这两组经络中,都有分别经过手跟足

所以两组又分为四组

分别是:

阴:

(经过)手(的属)阴(的经络):

手阴肺经、手阴心经、手阴心包经;

足阴: 足阴脾经、足阴肾经、足阴肝经;

阳:

手阳: 手阳大肠经、手阳小肠经、手阳三焦经;

足阳:足阳胃经、 足阳膀胱经、足阳胆经

而在十二经络的阴跟阳,每个阴都有三个级别来表示阴的程度,每个阳都有三个级别来表示阳的程度,所以一阴分出来三阴,一阳分出来三阳。

完整的十二经络是:

阴:

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阳:

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这样的十二条经络,就更清楚阴阳之气在身体里面的增长跟衰弱的状态。

走向规律

分辨一条经络是阴的还是阳的:

凡是经过“脏”的都是阴的:心、肝、脾、肺、肾;

这些经络都是阴的,另外心包经也属阴;

凡是经过“腑”(中空的容器)经络都属阳:大肠、小肠、膀胱、胆、胃、三焦;

十二经络运行次序及常见穴位

一、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2)

  肺经是人体中众多的经络中的其中之一,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持肺的功能,因此调理好肺经,对改善呼吸,滋养皮肤有很大的帮助。

 肺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运行时间:

晚间(3点至5点)

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肝在丑时(01—03)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

  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

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

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3)

[定位] 在手大拇指末节外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

[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

配合谷治咽喉肿痛;

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二、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4)

  与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运行时间

   (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大肠蠕动,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养生之道

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5)【十二经络】详解(图6)


[定位]: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止痛止面部的痛面部疼痛,最有效的是治牙痛


曲池穴

【十二经络】详解(图7)

[定位]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主治]

1、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2、有预防和改善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等    

3、治疗上肢瘫、麻、痛等  

4、缓解高血压、贫血等    

5、治疗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等。




三、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8)

      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 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运行时间:

   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养生之道

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虚症:

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实症:

容易饿、胃弱、关节异常、食欲异常、口干、易便秘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9)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灸方]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配内关治呕吐;

配气海治腹胀;

配膻中、乳根治乳痛;

配阳陵泉、悬钟治下肢痹痛;     




四、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10)

  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异常、排便异常等。

运行时间

(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

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11)

  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 又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穴]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

配中极治月经不调;

配子宫治疗阴挺;

配大敦治疝气;

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十二经络】详解(图12)


 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穴位,但在临床应用中,却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疗效。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穴]

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

配带脉穴,有调经统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合谷穴、曲池穴、三阴交穴,有疏风清热凉血的作用,主治荨麻疹。

配曲池穴、合谷穴,治荨麻疹。

犊鼻穴、阴陵泉穴、阳陵泉穴,有舒筋活络,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疼痛。

配犊鼻穴、阴陵泉穴,治膝关节痛。

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贫血。




五、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13)

心经是维持心脏功能的经脉,假使有任何损害的话,机能便会降低或亢进,并呈现出各种不适的症状,如眼睛带黄并有充血的迹象。喉咙痛。由手臂开始,经肘部到手掌、小指为止。有疼痛、冰冷及麻痹的感觉。或者是相反地有热感。脸部发烧,有如上火一般。讲话的声音明朗,比较喜欢说话、笑。精力旺盛、富有同情心,有时也会感情用事。食物则偏好辣味,但体力却不太好。


运行时间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14)

[定位] 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1、帮助入眠,调节自律神经,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2、辅助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晕车等心与神志病证;

3、治疗高血压;

4、缓解胸胁痛、掌中热、便秘、食欲不振;

5、改善心悸,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

[配伍]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

 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六、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15)

      小肠经堵塞会影响人体精微物质的吸收,人体会变得抵抗力下降,体质变弱等症状,当您的这条经络通畅时,您的身体慢慢会变得强壮,并且可以调理慢性肠炎,疝气等问题。

运行时间

(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饮水能降火;小肠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po)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 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小肠经还是调控产妇乳汁分泌的重要经络。如果产后乳汁不下或量少清稀,通常是小肠经的经络堵塞不通,在培补气血的同时(如吃猪蹄和鲫鱼汤),刺激小肠经的相关穴位也可促进乳汁分泌。

常见穴位     

 [定位]

少泽穴位于人体的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

  1、缓解治疗头痛、精神分裂症、脑血管病、昏迷等      

  2、缓解治疗扁桃体炎、咽炎、结膜炎、白内障等      

  3、缓解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

      [配穴]

      配膻中穴、乳根穴,治乳汁少、乳痈。




七、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16)【十二经络】详解(图17)


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督脉旁开1.53寸都是膀胱经。它也是身体抵御外界风寒的重要屏障,若膀胱经络通畅,外寒难以侵入,内毒及时排出,身体何患之有?

运行时间

      申时(15—17点),足太阳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 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这时间要多喝水,是一天最重要的喝水时间,肾脏和膀胱不好的人。最好在这段时间多喝水(500毫升),有利于泄掉 小肠注下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主治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常见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18)

【十二经络】详解(图19)

“腰背委中求”,这是“四总穴歌”的一句。委中穴是四总穴中的要穴,“腰背委中求”就是说凡腰背病症都可取委中穴治疗。

[定位]

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治疗腹痛、急性吐泻、急性胃肠炎、肠炎、腹痛等;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小便不利、移尿、尿潴留等;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癫痫等;      

4、皮肤科系统疾病:治疗丹毒、湿疹、风疹、荨麻疹、牛皮癣、疖疮等;      

5、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下肢痿痹、腰背痛、风湿性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小腿抽筋、脖子酸痛、臀部疼痛、膝盖疼痛等;      

6、其它:提高性欲、丰胸等。    




八、足少阴肾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20)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此经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口干舌燥,喉咙重痛。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下痢、容易疲劳。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运行时间:

  17点至19点—肾经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泻火排毒,肾在酉时(17点至19点)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21)

[定位]足底前部凹陷当第23足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主治]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刺激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撅、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萎、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22)

  古时候的中国人,视心脏为人体重要的器官,故认为心脏外有一层膜保护心脏,而此膜即称为心包。因此,心包有保护心脏、使心脏机能正常运转的功能。心包经是通过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阴交三个重要穴位的经脉。通过胸部后,经侧腹、手的内侧、手掌、中指一直连续下来。心包经包围心脏,有保护作用,若有受损其所呈现的症状和心脏受伤害时一样。如脸部上火、发红。心悸、目黄。沿着心包经的经脉,由胸到侧腹,会产生疼痛、麻痹感。并伴发抽筋、手掌发热等症状。心包经有异常时,压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阴俞穴位感觉有硬块。

运行时间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23)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主治]

  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

配内关治心痛;

配支沟治胁肋痛。

【十二经络】详解(图24)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心包经对心脏起着保护作用.

[定位]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治疗]

 起到静心宁神、镇定醒脑的作用;

 治疗心率不齐;

 治疗便秘;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25)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

三焦通则百病不生

现代医学并无三焦这个名词。

中医医学则言:司掌后天元气之源。

肾是人天赋[先天之气]的发源地,而三焦乃是人出生后,将经由食物而获得的[后天之气]吸收体内,并让其循环内脏的机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

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

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


  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三焦经的穴道于心包经中已有提及,而上焦的膻中、中焦的中脘、下焦的阴交都是调节机能的重要穴位。三焦经的经脉发生异常时,身体会出现各种症状,如重听、眼角痛、喉咙或脸颊痛。脖子、下巴、肩膀、手臂疼痛。又,中焦部份的心窝至肚脐的肌肉发硬,则是生殖器、泌尿器异常的征兆。

运行时间

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26)

三焦经的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

[定位]

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

1、缓解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等

2、缓解治疗手腕疼痛、腕部疾病、腕痛、鼠标手等

3、缓解治疗消渴、口干、喉痹等

4、缓解治疗女性手脚冰凉等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27)

  肝胆相照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也透露出肝、胆同一体的深厚关系,而胆其实更居于辅助肝机能的重要地位。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胆经发生异常时,会出现眼睛带青、缺少活力、手腕、脚踝莫名的疼痛等症状。

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黄帝内经》"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十一个脏器都取决于胆,就是说取决于胆气的生发,如果胆气能生发起来,人体自然就会很好。


运行时间

     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28)

【定位】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人发际1寸处,平风府穴。

【功效】祛风解表,清头目,利官窍。

【主治】

感冒,头痛,鼻渊,目赤肿痛,鼻衄,耳鸣。

颈项强痛,肩痛不举。

眩晕,中风偏瘫,癫痫。

【十二经络】详解(图29)

【定位】侧卧屈膝取穴,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腰腿疼痛。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络】详解(图30)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运行时间

丑时(1点至3点)——肝经当令

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1点至3点)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详解(图31)


[定位]在脚面最高点,下面是大脚趾和二脚趾分叉的地方,往上延伸到最高点下面一点点。

肝经疏通时间:晚上7-9点钟
[作用]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

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

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

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

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

【配穴】

乳痈:复溜穴、太冲穴。

经漏:太冲穴、然谷穴。

溏泄:神阙穴、三阴交、太冲穴。

行步难移:太冲穴、丘墟穴。

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太冲透涌泉穴。

肝阳上亢之眩晕:泻太冲穴、补太溪穴、复溜穴。

行步艰难:太冲穴、足三里、中封穴。

虚劳浮肿:肾俞穴(灸)、太冲穴(灸)。

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太冲穴。

赤眼:迎香穴、临泣穴、合谷穴、太冲穴。

寒热痹痛:合谷穴、太冲穴。

贫血: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

癫狂痫: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依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这便是咱们的养生之道!


上一篇:轻松了解八个牡蛎产品小知识
下一篇:蜜拓蜜 | 衡欣牌益生菌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