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丨初伏已至,冬病夏治正当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 病 


 夏 治 

sanfutian


前言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理论,是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从明清时期就已成型,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


冬病夏治


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而春夏,尤其是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理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等,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冬病夏治病种



冬病夏治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还有慢性消化性疾病,如慢性腹泻、结肠炎、虚寒性胃痛、腹痛等;



感冒、恶风、小儿遗尿、生长发育迟缓、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颈椎病、虚寒性妇科病、肾虚腰痛等,尤以呼吸道疾病的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虚寒腹痛、胃痛、老年腹泻等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符合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都可以归属于这类疗法。


其目的就是用温热之法,把患者体内的寒湿祛除,补充阳气,使身体温化起来。


目前比较公认和较多采取的方法是三伏贴、微创埋线、运气膏方等,现仅将大家最为常见和熟知的三伏贴做一介绍。

三伏贴即使用辛温的外用药材,如生姜、白芥子、丁香、细辛等,制成药饼或膏药,敷贴于身体特定穴位上。


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气血趋于体表,毛孔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效果。


三伏贴操作方法


从入伏第1天起,将膏药每隔2~3天贴1次,每次6~8小时即可揭除,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具体来说,哮喘病人选天突、肺腧;鼻炎病人选择大椎、肺腧;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选择膻中、肺腧。胃痛选神阙、中脘;腹泻选神阙、命门、肾腧等。(ps:穴位详情可见蜜健康APP)


注意事项


尽量不要吹空调,不吃冷饮。

不能喝酒。喝酒阳气容易在身体里走窜,造成皮疹,甚至出血。

饮食宜清淡。多喝水,让血管充盈起来,治疗效果更佳。

贴敷时间最好在白天。白天血管充盈,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好。


三伏贴具体时间


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


初伏:2019年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19年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2019年8月11日—8月20日


冬病夏治

借三伏天祛寒补虚

为冬季防病治病打下良好基础很有必要哦~



上一篇:从背部就可以看出身体健康状况,你学到了吗?
下一篇:年过30的女人,要保养你应该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