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湿疹小妙招
湿疹是很多孩子会遇到的问题,它会让宝宝白嫩水滑的皮肤上发出一片一片的红色皮疹,皮肤变得粗糙。然而这些还不是最痛苦的事,最痛苦的是它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瘙痒,孩子烦躁、睡不好觉、哭闹。这些情况可能经久不愈,造成宝宝食欲和精神不佳,最终影响生长发育。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婴幼儿身上的特称为“奶癣”,属于皮肤炎症性疾病。
初期,多表现为皮肤潮红、红斑、水泡,并且这类孩子往往大便干、小便黄,舌苔比较厚腻,甚至发黄。
如果时间久了,疹子往往是比较暗淡的,接着会出现成片的水泡,抓破之后会结成薄薄的痂疹。这类孩子多数会出现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者便便里能看到奶瓣或者食物残渣。此外,孩子的舌质比较淡,舌苔也比较白厚。
中医讲:“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意思是说湿疹的出现,并不单单是皮肤的问题,而是身体内部出现了状况,为湿疹在皮肤上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所致。
湿疹这个病,越早正确处理越好。如果时间拉得越长,湿气积累得就越多,打压症状越多,体内存得就越多。很多小朋友出现湿疹了,抹了两天药膏,家长以为“下去了就好了”,但经常出现好了又发的情况。那是没有治疗根本性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疹,尤其是婴幼儿的湿疹,多由体内湿热之气酝结,外越肌肤而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
简单总结就是以下三点:
1. 先天禀赋不耐
就是现在人们常讲的体质问题,可能是父母就有过敏的体质,遗传给了孩子。还有母亲在怀孕期间,牛奶、鱼虾海鲜、生冷水果食用过多,损伤脾胃,为降生的宝宝安置了湿邪的“定时炸弹”。多见于西医中说的干性湿疹。
如明代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对湿疹是这样叙述的:“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认为湿疹与父母的饮食习惯有关。
2. 后天喂养不当
就是孩子出生后家长的喂养错误,给孩子吃了不该吃的食物,如肉类、荤腥、生冷食物,导致宝宝脾胃失和,容易受风湿热邪侵袭而发病。
比如,很多宝宝出生后前几天因为母乳不足,吃过配方奶粉,导致过早接触了异性蛋白,在出生一两个月的时候就出现了过敏性的湿疹。我们讲如果出生后体重下降没有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就要坚持纯母乳喂养。
3.外界环境诱发
在中医看来,外因是诱因,内因才是根本,但环境的改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湿疹的发生。诱发因素可能包括环境过于潮湿,存在着过多的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或因接触丝织或人造纤维过敏。
另外,家庭的氛围,孩子的情绪都是引发湿疹的诱因。
总结就是先把脾胃调理好了,让身体内部运化水湿的机能正常了,不要留存垃圾,不要为湿疹的滋生提供土壤,孩子喂养得当,是防治湿疹的关键,而小儿脾胃功能的强健则是防治湿疹的根本。
当急性湿疹控制住后,中医对湿疹的控制和缓解是非常有效的。好呗呗推荐两种非常受家长欢迎的绿色方法。
1.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可以直接作用于肌肤经络,所以见效较快,又可以同时通过经络而调节脏腑,起到标本兼顾的作用。而且,平时做保健推拿也是防止湿疹复发的好方法。
推荐给家长一些体穴来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揉水分,顺摩腹,阴陵泉,捏脊正七倒三,肝胆脾胃俞,下推龟尾七节骨。
2.食疗调理
推荐食疗方法适用于11月龄以上的宝宝
薏米红豆煎:薏米30克,红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烂,加适量白糖,早晚分服。
适用于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患者。
海带绿豆粥:水发海带50克,绿豆30克。将绿豆、糯米适量煮成粥,加入切碎的海带、红糖再煮几分钟即可,夏季尤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