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虚怕冷不敢吹空调?抓紧末伏补一补!秋冬冷不怕
虽然都是过三伏,但是,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人总在大夏天的空调房里喊“冷”。
这些人不敢吹电扇、空调,稍不小心就会遇冷感冒,食用冷饮时,还经常出现腹痛、腹泻,感觉身体乏力等。
这些人就是阳虚人!
阳虚体质并不少见,如果你仔细观察,阳虚的人遍地都是!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曾发布《2017年度国民体质辨识报告》,这份全国调研样本数最大的一份体质分析报告指出:除平和体质外,阳虚体质是第一大偏颇体质。
同样是这样酷热的天气,在别人都感觉闷热难受时,阳虚的人会感觉特别舒服。他们平时就喜欢晒晒太阳,出一身透汗,好像只有这样气血才能流动。
阳虚体质的人,平时穿衣服总是比周围的人多,平时畏寒、手脚冰凉等现象出现的也比别人多。别人过春天,他还过冬天;别人过夏天,他才过春天;别人过秋天,他已经过冬天。
这是因为,气对人体具有温暖、温煦的作用。如果体内阳气不足,这种温暖、温煦的作用就要减弱,就会觉得怕冷了。
阳虚体质为何越来越多
造成阳虚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有两点: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
过去阳虚体质多为老年人群或先天不足、体质较差的人群,这些人自打生下来体质就比一般人弱,这是由基因和遗传因素决定的。
还有人是由于幼时经常患病,精气耗伤严重,而未得到及时补充。
但是,现在阳虚体质的人群变多,主要还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系。
比如年轻人长期熬夜、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间、冬季穿衣要风度不要温度、经常吃冷饮或者寒性食物等。
或者有人健身活动,不管什么季节,都追求大汗淋漓、汗如雨。其实,适度运动后出汗,是一种气血流通,但是过度出汗肯定会让人体的阳气受到损伤。
另外,还有些人觉得自己火气大,动不动就喝凉茶,自然会损伤阳气。
阳虚,赶紧趁末伏补一补
阳虚的人该怎么补足阳气呢?清代的名医叶天士非常聪明地运用了一个原则:冬病夏治。
这也不难理解,就像打仗一样,忙时应战、闲时囤粮。
名中医罗大伦这么解释:在冬天,阳气疲于忙着应付外面的寒冷;但到了夏天,天气温暖,阳气松了一口气,正是补足阳气的好时节!
因此,阳虚的人,千万别放过三伏天!
1、吃出阳气
给大家一个小方子,阳虚之人,可以在夏日温补阳气的。
羊肉二两、怀山药二两、枸杞子九克、当归三克、肉桂一克。煲汤,一周喝一次,肉和山药可以吃掉。
2、动出阳气
在此,推荐大家做八段锦的预备势 ——抱球桩。
动作要领:练习者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上体保持中正,微屈膝;两臂撑圆,两掌合抱于腹前,指尖相对,相距10公分左右;百会上领,目视前下方。
练习方法:每次练习可在5-10分钟,早晚各练习一次。
原理:动能生阳,也能耗阳,言谈、思考是耗阳的动,体育运动是一边生阳一边耗阳。
站桩要求心静、口不言、眼无视、耳无听、心无虑,一方面努力减少了阳气的消耗,同时又利用了动则生阳的生理规律,自然补阳的效果更好。
肾阳很难补,用艾灸却很容易!
肾阳很难补,而艾灸确很适合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肾气是补不了的,因为它是先天之气,来自父母,但我们可以用温阳的方法来温养肾,让他更好的发挥机能,所以我们常说的补肾,其实只能算是“养肾”。
而艾灸,却是很不错的温肾方法!因为它是一种能量的注入,是与先天命火最相似的一种形式。
补肾阳、艾灸穴位:
1、肾俞、命门
肾俞是肾的背俞穴,常艾灸它可调补肾气。而命门在是肾阳藏身的地方,也就是命门之火所在地。如果火力不足的话,就不能推动肾水的运行,肾水就不能上行,容易引起水肿。所以这两个穴位是补肾阳必灸的穴位。
2、关元
关元穴在脐下3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真气、元气、肾气生发的地方。这个穴位喜热,最好的刺激方法就是艾灸。
3、气海
气海一穴暖全身,此穴补肾阳必灸。气海和关元穴在人体下腹部,共同保护着生殖系统。下腹部是女性子宫、男性精囊藏身之处,是极其重要部位,因此男女都要多灸。
4、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它是肝、脾、肾三经的交汇处,补肾可常灸。
5、太溪
艾灸太溪可调理肾脏相关疾病,也可以根据其反应变化来推知肾脏功能。如太溪穴凹陷明显,可能就是肾气虚衰了,根据“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可通过艾灸太溪穴来补养肾气肾阳,平时也可常点按太溪穴。
6、涌泉
《黄帝内经》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在人体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处,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阳虚体虚,补肾阳常灸穴!
三伏补一补,秋冬不怕冷!
赶快告诉怕冷的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