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谚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火之力,直接作用于经络和穴位,刺激相应脏腑,有疏通经络、驱寒疗疾、强身健体之功效,也是时下各大养生馆、中医院推崇的养生法宝。而秋冬季人体阳气最弱,此时灸疗不仅能防旧疾复发,还是进补的妙方之一。
《本草纲目》云‘艾叶能灸百病'。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病、慢性病,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
可这些疾病,在西医理论看来,机理各异,艾叶性味辛温,属于热疗法,故艾灸有驱散寒湿、温经通络、行气活血之效,还可防止人体阳气耗散。不管西医是什么病,只要经过中医辨证,认为病因是寒湿入侵、气血不畅、阳气虚脱引起的,通常都可进行灸疗。
但是,经西医诊断患同一种病的患者,也不是谁都适合艾灸。“要先辨证。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暴躁易怒,属于肝阳上亢。如果还用艾灸温补,就像火上浇油。”
灸疗不仅可治病,更宜用于保健。平常给自己灸一灸,有助于提升正气,加强防病抗病的能力。自我灸疗,首要问题是:若不懂疾病的辨证,也不识穴位,该灸哪里?坊间流传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这能行吗?
”从针灸理论的“阿是穴”中,可找到依据。“阿是穴”,是唐代大医孙思邈在临床中发现的。这类穴位没有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失”。当该部位受到按压时,人们会感特别的酸麻胀痛,“啊…… 是这里”,“阿是穴”由此得名。
可很多疾病没有明显的压痛点。即便是痛症,有时只是“哪里痛就灸哪里”也不奏效,怎么办?大家不妨学学认穴位。
施灸穴位:足三里穴、关元穴、神阙穴、督脉上的大椎穴、百会穴、腰阳关穴。功效:强身健体,沟通任督二脉,调和阴阳。
腰阳关穴:人体髋骨两侧最上方的部位,叫髂嵴。两髂嵴在背部连线的中点下方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适用人群:风寒感冒者。患者表现为全身酸痛、流清涕、痰稀色白、畏寒、没有发热。功效:疏散风寒,祛邪外出。
大椎穴:低头,在颈部和背部的交界处,有一突起最明显的骨头,此为第七颈椎。该突起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即为此穴。
风门穴:以大椎穴为起点,往下数第2个胸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左右各取2厘米左右之处,即为此穴。
合谷穴:把拇指的指间横纹扣在另一手的虎口上,拇指下压之处,即为此穴。
列缺穴: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所指之处,即为此穴。
适用人群:气血不足、阳虚有寒的失眠者。患者表现为畏寒、舌苔白、腰膝酸软、易感冒。功效:补肾补气血。在睡觉前艾灸,助眠效果最佳。
肾俞穴:取一长线,经肚脐在腰腹部环绕一周,长线与脊柱中线交汇处,为第二腰椎棘突,再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左右各取2指之处,即为此穴。
关元穴:四指并拢置于腹部,食指上边缘紧靠肚脐,小指下边缘与腹中线交汇处,即为此穴。
三阴交穴:同指并拢置于脚踝,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食指上边缘与小腿胫骨内后缘交汇处,即为此穴。
足三里穴:膝盖下方有两个凹陷处,内侧为内膝眼,外侧为外膝眼。四指并拢,食指上边缘紧靠外膝眼,小指下边缘与小腿胫骨前脊交汇处,即为此穴。找穴时,左脚用右手,右脚用左手。